駕星槎 泛天河
浮槎天河,曾為神話,亦是夢想,如今成了現實。
澳門回歸前一月,“神舟”飛天;此後二十多載,“嫦娥”奔月、“天問”攬星、“祝融”探火、“夸父”逐日……國家航天工程深深濡染傳統文化意蘊,人們巧借神話寓意取名,既滿溢人文浪漫色彩,又契合航天科技特徵,透現出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與昂揚奮發的文化自信。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從近地空間探索,到月球、火星、太陽探測,至神秘深空遨遊,中國航天事業突破重重蒼穹。國家日前宣佈選拔、培訓第四批預備航天員,將給予澳門居民一個載荷專家名額。澳門受此特別關照,正挑選幸運兒,一圓航天夢,人人與有榮焉,感恩且感懷。
人類活動空間的拓展成為社會發展一大趨向。由古時的陸地大洲,至近代的海洋世界,到如今的深空宇宙,曾經渺遠的星體當下觸目可及。這不由令人回想起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為何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蕞爾小國葡萄牙、西班牙,能夠拔得頭籌?歷史學家就此歸納出很多因素,如博克塞在《葡萄牙海洋帝國史(一四一五——一八二五)》中寫到:
在“發現的世紀”背後的動力很明顯地來自於宗教的、經濟的、戰略的和政治的因素。這些因素絕不是以相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的……正如中世紀意大利帕拉多的一個商人在賬冊扉頁所寫的祈禱詞——“以天主和利益的名義”(in the name of God and Profit)。
然而又是什麽將宗教、經濟、戰略、政治、地理等等各種因素統合一體,形成一股經久不息的推力?
從公元八世紀初至十五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上轟轟烈烈地進行着“收復失地運動”,佔據半島的穆斯林最終被當地基督徒趕走。在持續近八百年的長期鬥爭中,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群體逐漸熔鑄成“民族”,並相應造就了葡萄牙、西班牙兩個“民族國家”。這種新形成的“民族國家”乃是現代國家的濫觴,國家事業不再專屬於國王、貴族,其利益往往牽涉整個民族、整個國家,故而受到全體國民的關注。當時,海洋世界蘊藏着可怖的神話傳說,令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葡萄牙、西班牙毫不畏懼,揚起“民族國家”的大旗,傾舉國之力一頭扎進大航海事業,一程又一程的冒險,一段又一段的接力,終將神話故事改寫成歷史功業。
當今的航天事業映照出六百年前大航海時的景象,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此種事業惟有依靠國家力量才能持久推動,早先的飛天神話,當下的航天夢想,靠的是人類持續奮進,靠的是國家長期發力。事實上,目前也僅有美國、中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少數大國、強國才能在航天事業上有所部署、有所建樹,而賺足眼球的商業航天項目實則依附得存。
歷史上,澳門曾因航海事業、全球貿易而興盛兩個多世紀。回歸後,澳門踴躍參與國家航天工程,高校設立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太空科學研究所,不少大中學生亦曾參加航天科普交流團……澳門與國家航天事業結下了深厚情緣。航海事業、航天事業所鑄造的新世界、所書寫的新篇章,它們的歷史指向十分明確,既是民族國家的戰略部署,也是人類社會的共同事業。茫茫天幕,似極描繪人類命運共同體圖景的巨幅畫布,人人都應揮筆添畫自己的色彩,絕不僅僅局限於航天員、載荷專家的發揮。
一百年前,常人還難以想像搭乘飛機,如今早已成為日常出行方式。在可預見的未來,駕星槎、泛天河,或者距離我們不再遙遠。
雲山(文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