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干包
師姐送我好物,一袋名貴士干包,是瑞士人開的烘焙店出品,近年火紅。果然有料到。
一般士干包太甜、太實太乾,咬口欠佳,切開即有餅屑散落。這店名不虛傳,不太甜,帶一點軟糯,有堅果風味,正中我意。作為下午茶點心,半個的份量剛好。
士干是西式包點,圓圓厚厚的一小塊,切開,抹上牛油果醬或忌廉,泡一壺伯爵茶,便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人閒心也閒的時刻,和好友共晉一頓這樣的下午茶,慢慢的吃,細細的聊,曾經是大城經濟起飛、社會向上流動中,一種愜意的職場幸福。那時人們以為美好的日子看不見盡頭,半島酒店下午茶開始前的兩個小時,已見人龍排在大堂茶座一側;來訪學的同行都希望到那裡觀光和體驗一次殖民風尚的茶餐,即使我款待的,只一杯紅茶和半份士干,他們也絕不介意。一份兩件的士干比坊間的大,各吃一件已可“飽餐”。坐在紳士仕女之間,聽着悠揚輕音樂,當然,座客都志不在吃,在享受一種過氣的華美風流。實在我從未見過有學者在半島大堂咖啡座談學問的,都是靜靜地、微笑談風月。
小小的、約兩吋的士干最好,最適合女性享用。食物也要講究性別意識,乍聽彆扭,肯定要受批評;我的想法是,很難想像男子漢捏着一小片士干塗抹一輪慢咽細嚼?大口咬下才是他們的本色吧。至於麵包的文化意識,也不是空話。昔日有同事的兒子愛吃日式、歐式的高價麵包,他們曾經放洋、研究本土文化的老爸愉快地說:為父只吃雞尾包和菠蘿包,其他免問。
撇開不合時宜的小資記憶和想像,其實士干很早便有了中式平民版,又叫十字包。小時在澳門已見過,媽媽最愛吃這個。如今出城時,順路的話,必會買個大大的十字包回來供奉母親,下次該買個名店的士干讓她嘗嘗看。
吳淑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