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戰火與荒漠的回家路
——談《萬里歸途》
在今年國慶檔中,名為《萬里歸途》的電影脫穎而出,破億票房在同檔期電影一騎絕塵。這是首部聚焦於“外交官撤僑”的華語電影,改編自二〇一一年利比亞撤僑事件,撤僑人數達三萬六千人,是中國最大規模的撤僑行動之一。
在這部電影前,我對於撤僑的認識僅停留在新聞公告,類似成功撤出了多少人,沒想到撤僑回家之路佈滿荊棘。那是被炮火打穿的城市,殘垣斷壁裡躺着數不完的傷亡者,戰爭的出現令死亡變得常見,突如其來的轟炸、飛竄的流彈能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戰爭的殘酷、命運的無常令撤僑行動充滿變數。這些在《萬里歸途》裡,呈現得淋漓盡致,但卻不過是真實歷史中的一個剖面。
我推薦這部電影,是因為它不是一部常規的主旋律電影,也不是一部從頭到尾“高燃爽”的戰爭片,與過去同是撤僑題材的《紅海行動》、《戰狼2》不同,《萬里歸途》更貼地氣。主角不再是那些身手不凡的軍人,而是手無寸鐵的外交官,在別國的土地上沒有武裝的權利,只能憑藉外交官智慧、語言藝術和背後國家強大的實力支撐,才能在當地政府、敵對勢力之間周旋,打通一條生命通道。
電影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是張譯所飾演的外交官宗大偉,電影無按通俗意義上的“超級英雄”塑造主角,隻身慷慨赴死,而是給觀眾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面對死亡,他都會害怕、退縮,想着自己的家,卻也堅毅地背負着外交官的職責承擔、與戰友的承諾,在刻意刁難的邊境官前多次委曲求全,只為送同胞回家。在反叛軍的死亡威脅下,一如既往堅守國家外交原則、外交官的信念;再度深入炮火轟天的戰區裡,只為帶戰友遺孀和一眾工友離開。張譯細膩的表演夯實了這個角色,令我亦能設身處地地走入了宗大偉的世界。
《萬里歸途》並無過度渲染大國氣魄、愛國情懷、親人離別,僅是含蓄、低調地點到為止。在另一層面具備了濃厚的反戰意義,以旁觀者的角度經歷他國爆發的內戰,像華僑備受戰爭牽連還能有選擇離開這座城市回到中國,可當地居民別無選擇。電影裡大幅場景描繪了那個滿目瘡痍的世界,更是刻劃了戰爭中當地人朝不保夕的悲慘命運,那些只想過好小日子的當地平民被迫捲入政派鬥爭、宗教仇恨中,最無辜的是當地出生的兒童,在炮火聲中存活都成問題,還怎麼觸及未來?特別是當我們跟隨着主角的視角,歷經一路艱辛回到祖國,窗外煙花的炸響聲,讓我和主角都以為又再度回到了那個炮火衝天的地方。一邊是戰爭的炮火,一邊是和平的煙火,兩邊的巧妙對比更表現出了和平的珍貴,讓人思考和平的真實內涵。
最後也想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背後真實故事和人物原型,當時與我同去觀影的朋友認為有些誇張,我覺得可能是俄羅斯轉盤給他的錯覺,其他方面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就電影中的三段救援,便能發現林先昱、王粵的影子,前者是在利比亞撤僑中,為因無護照被阻止出境的中國人趕製護照,比電影更浮誇的是,通過唱國歌證明中國人,檢察人員才肯放行;後者是索馬里撤僑三進三出的經參處秘書王粵,他的事跡更加神奇。所以在真實的撤僑中,戰爭、飢餓、華僑護照丟失、遭遇搶劫這些困難都曾發生過,並非游離現實之外。
紺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