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雜談)美食傳播的文化元素
(老陳尋味天下)名不虛傳
(山谷小島通信舍)童年玩具
(四方聽音)一周雜聽
(衆藝館)結論與討論
(時光迴輪)低解像度歲月
(胭脂齋)最便宜的抗衰
(賭城單身女子周記)千年蛋
(筆雯集)大蝴蝶飛了出來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9月2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衆藝館)結論與討論

踱 迢

結論與討論

    而事實上,我們大可以將《石頭外傳》當成是一段長長的獨白,只是它又並非寫實主義戲劇中,劇中人的自然自語,或者內心獨白。我們不但看不到多少演出者朗讀這些材料時的內心衝突,即使是在中性的活動記錄中,插入大片個人經歷的補充,也都幾乎是結論式的陳述(提問句也只是設問),而陳述的對象明顯是現場觀眾。它最可貴之處大概就是讓不熟悉石頭公社發展史(包括團體與澳門回歸前後社會環境的互動關係)的觀眾,補了一場歷史課,也帶來劇場可以跟社會直接對話的想像與視野。

    然而我們都知道“歷史”是編寫出來的,寫作者個人的記憶、經歷、立場、觀點以及參考材料的限制,在在影響着歷史的形狀,即使如編年體這種看來全由客觀事件陳列而成的歷史書寫,其實也在編輯過程中出現輕重或篩選。

    而《石頭外傳》也並不掩飾敘述上的主觀性,在陳列事件之間,大方地加插了陳述者自己的介入與反思,這個介入,其實就是它的戲劇性所在、最引人入勝之處,不會將當中的輕重、篩選作為一種得失判斷。問題就只在於它在主、客觀並陳之中,到底是一個接一個的結論,還是開放式的提問?又或者是讓觀眾各自填入答案的括號?

    現在劇場人都習慣將這類非虛構的、直接搬演訪談內容或歷史檔案的演出稱為“紀錄劇場”,但石頭公社並沒有這樣標誌這個作品(其實也無必要),只是這個以檔案為文本主幹的表演,卻又難以避免地讓我想起漢斯 · 蒂斯 · 雷曼在《後戲劇劇場》一書中對“紀錄劇場”的論述︰“重要的並不是那些被戲劇性地敘述的東西,而是‘被討論’的世界。”

    (《石頭外傳》 · 三 · 完)

    踱    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