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
經營的書店空間,因為屋況老舊需要維修,我們急急忙忙找新的地址去了。想起開張的第一天,年幼的孩子穿着圍裙“招呼”客人,黏住陌生的女士要她讀着一本又一本的繪本故事,當天也發生了這位小店員和其他孩子打成一團的畫面。人們以為親子共讀時會出現的“美好畫面”,其實在那天並沒有發生。每一次和孩子讀書,都是在一團亂中完成。故事裡許許多多未解的問題、跨齡手足之間的紛爭,各種失序都來自於其中一方太渴望“秩序”,而秩序如何形成?要多久才能來自於彼此自發的尊重?(成人與兒童的共讀,也是一種跨齡溝通的練習。)
當天和小孩洗澡,談起了許多實體空間在各種爭執之中成為廢墟的情況。“肉緊”(着急)的孩子說出了自己的心情——他太想要朋友,所以打傷了自己的朋友,最後心中有了孤單與受傷的感覺。孩子覺得那些原來是家,後來成為廢墟的屋舍,可能也是有人“太想要一個家,所以弄破自己的家,讓它最後成為廢墟”。因為這些童稚的話語在耳邊迴響,我對廢墟有了不一樣的感情。或許城市的建築保育,也躲在這些愛與悔恨之中。
保持書與人交流的實體空間,這樣的初心一直沒有變卦。跟着同行的夥伴到處去看了許多獨特的房子,跟着他一起想像書店未來的模樣,在絕望的一刻,卻也為對方的想像力感到驚喜,即使是會淹水的地方、充滿爛掉隔板的位置、隱於市的閣樓,他都能有所想像。在新址,我看着窗外工作的步行的人,他們是學生是醫生是鋼琴老師是買菜的主婦,我眼花繚亂,夥伴卻能看出這美好的風景。在絕望之中燃燒着什麼一樣照着這樣的風景,這傢伙就是那樣的人。
是呀,如此一來,世間哪有廢墟可言?
川井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