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6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群體中的個人記憶
可以私奔可以結婚可以度蜜月
看《孟買大家姐》有感
初戀的悸動 下河的迷倉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9月8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群體中的個人記憶

娜 娜


關若斐


莫倩婷


林詠欣

    群體中的個人記憶

    ——觀看《石頭外傳》重演

    “打從二○○二年那個暑假開始,我就永遠都是石頭的人。”關若斐(阿四)以這番話為她主場的《石頭外傳(重演):獻給Frank的相對靜態版》作結。“石頭”,指本地藝團石頭公社。永遠,是個沒有時空限制、看不盡的場域,我們都嚮往恆久。

    結尾相當感性,自然,今年難免不感性:石頭其一創團成員李銳奮(Frank)因病離世;團內第一代創作人與現今當家們合作的《拾遺記》適逢二十周年;過去兩個月,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澳門曾經“相對靜止”;舊法院大樓這個演出場地地下變成核酸檢測站。在劇場工作者“五行欠愛”的氛圍下,《石頭外傳(重演):獻給Frank的相對靜態版》八月底於舊法院的黑盒劇場以獨白讀劇相對靜態的姿態演出了三場,由善於編導傳記的黃大徽執導,每場分別是石頭核心成員阿四、林詠欣 (Jojo)和莫倩婷(Jenny)的獨白。一桌六椅,她們都從一九九五年出發,道出石頭創團成員Frank和李銳俊的創作,細列石頭後來的種種,背後的熒幕展示有關演出的海報和劇照。在某些時間點上,她們添加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個演出,關於成長,關於尋找和告別自己不同的身影,及藝術如何建構、豐富一個人的自我價值。

    首場由阿四主場,道出她與石頭相見相識相知相愛不相忘的一些點滴。文本不乏美好的回憶,如她首次演出的《拾遺記》如何讓她進入劇場,及成為一位有同理心的教育家之修煉;她亦表示曾離開石頭,因走不進《靜安寺路》背後張愛玲的世界,懷疑自己,最後卻發現自己是如此熱愛舞蹈,後悔背離石頭。她的故事印證了身在天堂的編舞家Pina Bausch的話:“Your fragility is also your strength.”個人故事,輕如鴻毛,但配上這個澳門藝團的發展史,就如添上了註釋般帶有份量。

    第二場是Jojo溫柔且誠實的吶喊:由九歲參加暑期藝術班到成為石頭當家之一的路上,從“做女到做阿媽”的蛻變過程中的笑中有淚。當她提到生了孩子後,身段不復從前,難以再跳出樓梯舞,讓我想起衣櫥裡不再稱身的衣服,到底是人穿衣服還是衣服穿人,從來都是一種選擇。這份面對歲月的坦誠,與結尾同樣地充滿勇氣,最後她流露透過生育對未來抱有一份最由衷的期許,藉此抵抗許多人對未來的負面情緒。

    尾場由石頭公社團長Jenny挑樑,她的獨白有別於另外兩位的心事剖白,流露一位創作人自我強大、要“拎得起,放得低”的糾結過程。聆聽着她的獨白,提醒我,人不能沒有信念,尤其當她提到作為一位策劃人,面對資源分配決定者和劇評人,需要面對巨大壓力的勇氣去捍衛自己的創作,此事古難全。

    三場獨白娓娓道來的同時,另一位演員在舞台盡頭的一隅,在淡淡的燈光下安靜地打開和封存紙箱,就如Jenny曾說這個演出是“在一間老房子中窺探過去”,除了窺探,我想還有一份沉積過後再出發的感覺。報告了過去廿多載的石頭演出和自己的人生故事後,她們都提到與Frank的聯繫,輾轉懷疑、狂妄、遺憾、歡笑過後,她們走到舞台一旁,倚傍窗邊張望南灣大馬路的車水馬龍,帶觀眾回到人間八月天,也無風雨也無晴。最後,熒幕映現“To Frank 獻給李銳奮”字句,並置的六張空凳彰顯了許多人不同形式的缺席。

    (劇照由石頭公社提供)

    娜  娜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