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豬仔
二十一世紀,這“賣豬仔”勾當竟然還存在!但其實細想,這也沒有什麼稀奇的,畢竟人性複雜自私,偷呃拐騙之事,能有利可圖,哪會忍得住不幹?連殺頭的營生都有人膽敢放手一搏,僅僅販賣人口而已,沒有取人命,在那些不法之徒的眼裡,閒事一樁。
鄰近地區接連揭發有居民在網絡受騙,騙徒手法不外高薪招聘,或是網上情緣,甚至以免費機票作餌,總之,務求受害人前往東南亞某些國家。當然,他們甫到埗,便成了甕中之鱉,任人魚肉。
“賣豬仔”這個粵方言俗語,把此等人口販賣的不法行為形容得很透徹。清代中後期,廣東沿海一帶地方,都曾出現過這類勾當。
自然,在那個年代,也不見得專制王朝的中央乃至地方政府,能有什麼方法遏止這種罪行?更何況,香港及澳門這兩處沿海地方,因着歷史原因,又非清王朝力所能及,所以有不少“薦人館”之類的店舖,打着“招工”的名號,誘惑生活困窘的百姓,坐上開往美洲等地的船隻,飄洋過海打工。船上擁擠不堪,幾無轉身的空間,差劣的環境,比市集內困於籠裡待售豬隻的狀況好不了多少,故以“賣豬仔”一詞來形容這不法勾當的可惡,從中亦有警惕作用,免後人重蹈覆轍。
這些上了船的百姓,當中不少在船上染病而死,屍體給扔到大海,再無回鄉之日;千辛萬苦捱到遠洋彼岸,但等待着他們的,是使用炸藥、開鑿山嶺、建築鐵路等既艱苦又危險的工作。
這段慘痛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謀生不易,而國民對外界資訊亦一無所知,容易被誘騙。只是現今社會,也不該那麼好騙了吧?粵人那句“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當是至理名言。
彭海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