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對話
前一陣子很抑鬱,覺得人生沒有任何意義,不停地尋找讓自己快樂點的方法。從前的我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為什麼不?透過多年星座、血型甚至生肖的理論,對自己進行過多次性格分析,又累積了不少雜誌及網絡的心理測驗結果,我理應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但原來每個階段的自己都可以很不一樣,面對的課題也大不相同。在人生還未面對過挫折困難、風浪轉折前,都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完全了解自己。好長一段時間,我像塊浮萍一直找尋堤岸。於是找到了更多能套在自己身上的名詞,聽起來專業度也不斷升級,像“十六型人格中的競選者”、“高敏感人群”、“焦慮型依戀人格”等,標籤往自己身上貼了,我被歸類成某一堆框框裡的人,但還是沒有解決我內心的痛苦和抑鬱。又看到心靈大師們都說“愛自己”是生活的核心、幸福感的來源。為了變得幸福一點,我也搜集了特定的方法進行“愛自己”這件大事。但方法不是流於表面,就是道理都懂但我做不到。有的文章更說如果不愛自己,就不能真正地被愛,這讓沒有成功“愛上自己”的我變得更加消沉。
看得出我內耗的功力有多深嗎?不知是否有人也和我一樣,但同時理智那邊也會催促我趕快從無力的情緒裡抽身。
我決定放棄遵從那些方法,不再為了嘗試得到幸福感而跟隨建議去限定人生。與其苦惱有否好好“愛自己”,或是逼迫自己要馬上找到解決難題的方案,倒不如把握當下,即便是糟透了,也去體驗每一天每一件事情帶給我的真實情緒。人生中所有好或不好的感受都是值得體驗的吧,畢竟幸福感如此虛無,即使深愛自己,它也未必每分每秒地停留着。也許當我活好自己的節奏、和痛苦共存,終有一天會得到真正的平靜。
林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