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的人
網上最近八卦大瓜不少,其中一個講的是浙江游泳隊隊員徐嘉余的女友土土寫了一篇挺長的“小論文”,指控央視女主播王冰冰是小三。後面劇情反轉,網友發現原來分明是土土配合前男友,隱瞞男女朋友關係,還支持男方追女生。
一開始小論文一出,網民紛紛誇土土是高材生、名校博士學歷、說話有邏輯、文章嚴謹。發現情況扭轉後,早前的吃瓜觀眾紛紛指責土土,吐槽其戀愛腦、學歷有水份、心地差。從高知才女到“心機婊”,只需一個晚上。
在網絡上“捧一踩一”的套路並不少見,議論名人成了社交平台上的談資。然而營銷號為求流量,立場天然地偏頗,“自帶引戰”,最喜歡煽風點火,讓人們的立場越來越極端化。其實哪有那麼多極好的人與極差的人,多數人都只是善與惡混合體罷了。
我們習慣對人貼上標籤,這是英雄,這是壞人。可是,這種標籤化恰恰是一種心理謬誤。毛姆曾描述過人的“立體”:“我想,人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主要在於他們缺乏一貫性。我從沒見過始終如一的人。最不和諧的特徵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並且產生一種貌似真實的和諧,這使我感到驚奇。”
人本來就是立體的,最壞的人可能把所有的愛傾注在親人,最善良的人也不見得全然高尚。盧梭曾寫出《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和《愛彌兒》,據說他心中有大愛,一想到人類的苦難就會忍不住落淚痛苦,但他卻把自己的五個孩子送進孤兒院。
每個人都是時而天使,時而惡魔,或者在兩者間搖擺不定。想要評價一個人,就事論事好了。像娛樂圈的明星,甚愛塑造人設,可人設越美好,“塌房”來得更是激烈。要是總給對方貼上“標籤”,僅用善良、單純、正義來描述某個人,最後可能會被狠狠地“打臉”。
木 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