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讓孩子盡情玩
“相對靜止”帶來的啟示和反思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8月1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相對靜止”帶來的啟示和反思

黃素君

    “相對靜止”帶來的啟示和反思

    七月十一日前,全城進入了“相對靜止”的狀態。在筆者執筆之時,澳門已有三天在社區層面達到零確診,看來離回復正常的生活又趨前一步了。大家或許意識到,“相對靜止”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根據牛頓運動的定律,世界上的物體均為相對靜止,而非絕對靜止。除非所有物體間的相對運動停止了,否則絕對靜止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一個科學的課題,那就交由科學專家們去進行科普吧!

    筆者想探討的是,“相對靜止”為教育帶來了甚麼啟示和反思呢?自六月中下旬突如其來的疫情爆發,至最近兩周的“相對靜止”,筆者聽到不少友人表示,這突然的“停頓”打亂了他們原來的生活節奏。譬如,平日的作息較為規律,因為每天早上要上班,為了保證充沛的精神,所以務必保持最少七小時的睡眠;在吃的方面,平日的三餐都會定時進食。但是在這場抗疫中,時間變得晨昏顛倒了。也有家長說,孩子的作息時間改變了,晚上熬夜,中午才起床……當時筆者只是打趣地說:“你們在忙碌的上班生活中,會關心自己的體力、健康和營養。但在不用上班的時候,你們竟放棄了自己的休息和健康嗎?”“孩子們在上學的時間,都不會為課業捱更抵夜,但卻在不用上課的日子熬夜,有甚麼事比學習更重要呢?反正有一整天的自主時間,總是可以好好安排的……”

    當然,憑良心說,很多時候,放假的真正意義就是要過跟平日不一樣的生活嘛!所以,不少人都採用有別於平日的生活方式,甚至以“顛覆式”的方法,作為開展假期的一種“儀式”。然而,畢竟假期從六月至今也有一段時間了,情況如果持續下去,大家也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因為假期過後的重新適應是特別困難的,特別是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們,更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根據以往的觀察,不少學生也因為不適應復課的節奏而採取放棄的態度呢!雖然,教育當局呼籲學校、教師們以“宜鬆不宜緊”的方式去幫助學生過渡和適應,但這顯然是一種補救的措施。因此,我們必須回歸事情根本的問題,即人應如何思考、面對“相對靜止”的課題呢?按道理,“靜止”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觀念,但恰恰相反,如今疫情期間的“靜止”卻給人一種不安的情緒,對不?

    或者大家會說,因為“相對靜止”來得太突然了,大家也無所適從,有不安的情緒也是人之常情。然而,筆者也嘗試回溯了一下,在當下的教育場景中,“動”與“靜”的功能和目的,譬如說:“靜”通常是在甚麼情景中出現的呢?為了達到甚麼目的呢?很明顯,“靜”在教育實踐中常處於一個較為被動和工具性的位置。例如,“安靜”是為了達到遵守紀律、秩序的目的,以便某一項教育工作能夠有效開展,較為偏向工具取向;又或者我們常聽到的“靜思己過”中的“靜”,則是指在某一種條件或狀態有利思考等,雖然跟思考拉上關係,但是以目的論來看,還是有種工具的價值在內的。難道“靜”除了上述的價值以外,就沒有自身的價值嗎?這又跟上面所說的“不適應”有甚麼關係呢?下一期續談。

    (“相對靜止”是學校教育重要的課題 · 一)

    黃素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