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傷其類
有些悲傷且冰冷的事實,至今不能忘懷。
于娟,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優秀青年教師,二○一一年四月患癌離世,終年三十三歲。司佳,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二○二○年十月患癌離世,終年四十二歲。二○二二年四月十七日,朋友給我轉發了一個鏈結,是關於浙江工商大學姚耀軍教授患癌去世,終年四十六歲,身後留下沒工作的妻子,未成年的兩個孩子,和四位老人。他轉發給我的鏈結,其實是為姚教授的家人發起成立一個基金,雖然我與姚教授素不相識,但我二話不說就捐款了。
然而,僅僅不到一個月時間,我的一位前同事,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趙琳琳副教授,也因病英年早逝,她還只是個八○後啊!我的震驚和痛心難以復加。物傷其類,雖然我已經不再是一名高校教師,但是我深深地理解,高校教師面對的壓力。
高校教師可以說根本沒有休息時間,恨不得每一分鐘都拿來讀科研論文,了解學科前沿,準備教案上課,為學生寫推薦信,指導學生論文,參加答辯,某程度也說得上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而且科研論文的發表,可以說跟農民種地一樣,即使再努力,有時也得靠天吃飯,付出好幾年的心血寫就的論文,編輯可能在三審時決定不採用,再轉投其他刊物需要重新收集大量資料更新模型,也可能在完成後因時效性已過還是不被採用,於是只好另起爐灶。
人的身體其實是非常脆弱敏感的,情緒往往在影響着我們的身體健康:委屈糾結會藏在胃裏,壓力會藏在肩頸裏,鬱悶會藏在肝臟裏,暴躁會藏在子宮裏,等等。
斯人已逝,我能做的除了祈禱,唯有留下些文字。生活的壓力仍要面對,但可以選擇多與朋友交流,多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體檢,從而盡量減少《此生,未完成》的悲劇發生。
楊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