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歌集》與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常言道“詩以言志,歌以詠懷”。詩人以詩來表明志向,歌者則以歌來抒發情感。一九三五年在北京發生的“一二 · 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性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熱潮。青年學生組成大合唱團,在故宮太和殿前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六百餘人大合唱,開我國聯合大合唱的先河。
全國各地紛紛成立歌詠團體,以憤怒的歌聲聲討日本帝國主義和鼓舞鬥志。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之後,澳門學界掀起了學習和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高潮。
本地出版的《三九歌集》,深受中小學、個人與合唱團體的歡迎,在當時人口只有二十五萬的澳門,銷量竟達三萬冊之多。
《三九歌集》的編選者是怒吼歌詠合唱團,校對者是星海、沙梅。由位於澳門柿山連安台的廣州天南書店澳門分店出版,每冊訂價一角。選載歌曲共三十九首,並於一九三九年元旦付印,因此命名為《三九歌集》。所選編的都是當時抗日愛國歌曲之精華,包括田漢、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救國軍歌》;賀綠汀的《游擊隊歌》;張寒暉的《松花江上》、劉雪庵的《流亡曲》和《上前線》(合稱《流亡三部曲》)等。
編者在前言中指出:一首雄壯的歌曲往往比一萬張標語還要有力;一次奮興的歌詠往往比十次精彩的演說來得深刻。在艱苦動盪的抗戰時代,我們不但很需要像“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樣的歌聲來激勵敵愾同仇的決心;同時也需要像“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這樣的歌聲來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念。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澳門華僑慶祝祖國勝利世界和平大會召開,勝利的歌聲終於得以響徹澳門,以告慰在十四年抗戰中犧牲的先烈英雄。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梁健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