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門炮台撫今追昔
珠江水系中八大出海口之一的崖門,自古以來是進出南海的重要水道。在崖門口東岸,至今仍有一個清朝建立的古炮台,靜靜凝望着繁忙的航道。早已失去本來作用的古炮台遺址,成為現代人撫今追昔之處。
粵最大單體古炮台
崖門古炮台位於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三崖村,最早設置於清康熙五十七年,後於清嘉慶十四年正式設立興建。炮台依山面海,呈半月城垛型,弧長一百八十多米,高逾五米,台基直下海邊,基前壘石作防浪牆。基部用花崗岩砌築,其上則用三合土夯築。下層大炮位二十二個,上層小炮位二十一個,兩層共四十三個炮位對準海面,為廣東省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台。
炮台建有兵房、地下彈藥庫,設甬道通連,可惜年久失修已坍塌。高處設有月台式瞭望指揮台,遺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鑄造的鐵炮三門,並設有走道、雉堞和射孔。炮位間的二門一在東角,一在中間,以中門為主道下海。門洞築成拱,向海處有門額“鎮崖台”三字石刻。其下為台階直通水面。東角原設有厚鐵門,再往東為岩石壁,有清嘉慶、道光等重修時的石刻“炎海風清”等。
近代多次打擊外敵
崖門炮台建好後,曾多次擊沉倭寇和葡寇侵擾的賊船。鴉片戰爭前夕,清兩廣總督林則徐派重兵駐守,令英侵略軍望而卻步。抗日戰爭期間,抗日游擊隊也憑藉崖門炮台的險要抗擊日軍侵略。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炮台,是近代中國抗禦外侮的時代印記。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九年,崖門古炮台分別被列為新會縣和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崖門古炮台除了厚重的歷史底蘊,亦不乏新時代的文化意義。十多年前在內地上映並大獲好評的電影《讓子彈飛》,其中不少重要鏡頭正是在崖門炮台取景。重臨炮台舊地,細細回味電影中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劇情,亦為古炮台增添了別樣的藝術風情。
飛 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