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省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粵科學護生態締美麗灣區
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專場發佈會,省生態環境廳長魯修祿透露,廣東生態環境保護近年從認識到實踐均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南粵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廣州廿三日電)
本報記者 張志明 報道
魯修祿表示,廣東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科學謀劃,展開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
一是忠實踐行習近平主席的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廣東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在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國家戰略時,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美麗灣區。
廣東在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時,對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均提出明確生態保護要求。廣東全省的各級黨委政府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體系、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空氣環境大改善
二是生態環境質量發生巨大變化。在經濟總量長期領先和人口數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廣東生態環境質量水平和改善幅度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大氣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先行,連續七年全面達標,去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百分之九十四點三,PM2.5平均濃度降至每立方米廿二微克,率先構建大氣污染防治先行示範區。
魯修祿指出,粵大氣環境質量領跑先行凝聚歷屆省委、省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努力。因為到了高水準後每年下降幅度不可能那麼大,所以研判每年能下降零點五個點,即“十三五”規劃可下降二到三個點。事實上,二○二○年大氣PM2.5下降了十個點,這一難得成績對廣東深化大氣防治污染十分有意義。
“綠色日益”成為廣東鮮明底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陸域生態保護紅線佔國土百分之二十點一三,珠三角率先建成首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森林覆蓋率升至百分之五十八點七。
生態治理能力升
三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健全。廣東完成了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十三五”以來制修訂九十多件次生態環境地方法規。環評“放管服”、執法正面清單管理等改革舉措落地見效,重大項目服務和保障機制發揮重要作用,生態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成效凸顯。四是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顯著增強。廣東環境基礎設施大幅提升,全省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能力去年達到了每日兩千九百多萬噸,污水管網長度達七萬三千多公里,五年間增加四成一和三成三,並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位;農村污水治理率五年從不足二成,升至四成半以上。
廣東還基本建成了陸海統籌、天地一體、涵蓋全要素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包含智慧監測、智慧監管、智慧決策、智慧政務四大應用體繫於一體的生態環境智慧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