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山體非首次山泥傾瀉
議員促做好善後防再生事故
【本報消息】加思欄馬路一個與在建傳染病大樓及古城牆相鄰的地盤,前日傍晚發生山泥傾瀉,波及周邊大廈低層住戶,有關意外幸無傷亡。立法議員及社會各界對事件表示關注,促當局加強對歷史建築、古城牆的保育及維護,以及斜坡與樹木的護理工作。
立法議員、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胡祖杰表示,是次發生事故位置的兩個地盤,每個地盤有各自施工計劃及步驟,近日連場暴雨,相信涉事地盤有施工監控及應對暴雨準備。對工程界而言,當進行開挖山體工程時,需要做好周邊的防水、防洪、防風、防雨的設施。若遇上暴雨,需要進行臨時擋水及覆蓋的措施。
監管山邊建築工程
議員梁孫旭指出,今次事件涉及的有關山體出現山泥傾瀉亦非首次,幸好都無人傷亡。但由於現時正處於風雨季節,當局必須加緊做好善後工作,如加固事發地的安全保護措施,防止出現二次事故;評定涉事大廈的整體居住安全,做好大廈住戶安置工作;盡快恢復受影響住戶的居住環境;以及鑒定事故責任,對造成損失盡快作彌補;加強檢視傾瀉狀況對傳染病大樓工程的安全影響,並盡快排除各種風險。
議員林倫偉提出書面質詢,要求當局交代是次受山泥傾瀉影響的住戶,有何措施協助居民重返家園?未來如何監管山體周邊的建築工程,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本澳不少山體都有水土流失的情況,每逢颱風暴雨容易引發山泥傾瀉。當局會否加強巡查,對山體進行加固以減少意外的發生?此外,當局能否加強山體的排水工作,如建設引流管道及加建泵房等,以預防山泥傾瀉及水浸?
促維護斜坡古城牆
市政署市諮委陳溥森表示,本澳現有山體斜坡二百多個,當局回歸前已成立斜坡安全工作小組,定期對斜坡進行巡查和勘探,並把風險級別進行分類。而每年六月至九月雨季高峰期,常因大量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強陣風吹襲而引發山坭傾瀉,故此對斜坡保護工作絕不能掉以輕心。
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副主席廖嘉豪關注到,疑似受波及的古城牆遺跡屬於被評定的紀念物,如今存在險情,可見保育工作存在危機和挑戰。希望當局跟進後,盡快向公眾交代詳細情況,擬好善後方案,同時完善各項文物的檢測和保護管理機制,避免同類事情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