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7版:視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俄美鬥爭的文化根源
澳門多元文化對國家治理的貢獻
推動職業教育從觀念入手
法國民主與時俱進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5月2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推動職業教育從觀念入手

周祝瑛

    推動職業教育從觀念入手

    近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五月一日起開始施行。文件中確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並鼓勵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職業教育的發展。

    回想一九九○年代中期,內地改革開放正如火如荼的開展。當時爲了實施科教興國,於一九九六年九月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希望透過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以促進國家現代化的建設。事隔二十餘年,當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對工業4.0與産業全面升級之際,必須進一步爲産業創新,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因此,國務院於二○一九年一月二十四日公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因應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升級結構需求,重新打造職教體系框架,啓動職業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高校的“1+×證書制度試點”。幾年後完成一批應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與具有引領産教融合實訓基地等理想。

    然而,在華人社會職業教育改革中,最難克服的無非是:如何扭轉社會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尤其在學校辦學依然强調升學至上。孩子從小缺少“動手做”的習慣。中小學教師大多畢業於普通教育體系,對職業教育生疏,也不鼓勵學生讀職業教育。尤其基礎教育過程欠缺與生活相結合的實習經驗,很難培養學生雙手萬能與職業無貴賤的觀念。

    以台灣爲例,近二十多年來台灣教育改革中呼籲“廣設(普通)高中與(普通)大學”讓許多高職(職高)與專科學校,升格成普通或應用型的科技大學,導致原本相當紮實的技術與職業教育體系,紛紛朝向普通高校、大學文憑看齊,弱化了在原本堅實的職業教育基礎,出現向普通教育“學術游移”的偏頗現象,不利於當前社會中職業技術人才的培育,形成大學生缺少一技之長,畢業後失業比例高居所有受教程度之首。至於台灣許多原本在國際上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傳統産業,如:精密機械、金屬鑄造等,在上述廣設普通高中與大學政策影響下,許多年輕人寧可選擇上高中大學,也不願投入職業教育行列。

    其實在台灣,一所職高的辦學經費,是普通高中的五倍之多。可是,社會上仍充滿文憑至上的觀念,許多在中考成績失利,或屬“偏才”型的學生,因爲數學、語文及英文三門主要科目成績不理想,所以只能選擇職業高中就讀。結果造成職高變成了第二流的選擇,而普通高中也有一些擅長“動手做”的學生,只能被普通高中比較抽象與升學導向,且實踐才能不斷被升學考試所困住。

    台灣曾經有一份中小學教師的志願調查發現,許多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個人生涯的第一志願並非目前所任教的科目。例如:語文老師的第一志願希望成爲家政科老師,數學老師的最愛竟然是歷史等。造成這樣志向錯置的根本原因是升學考試無法符合學生學術性向與興趣發展,求學階段個人職業性向缺乏試探機會所致。

    反觀一向有shopping mall high school(購物中心式高中)之稱的美國綜合高中,其盛行的原因是美國地廣人稀,爲了有效使用教育資源與兼顧學生興趣,於是在各地開設不同的選修課程,符合普通高中的學術性向與職業高中的職業與技術選修等理想,提供學生多樣化的選擇。

    因此,台灣目前推動的“一○八課綱”,即是增加高中與職高的選修課程及校本課程設計,希望增加學生多元興趣專長。原先許多普通高中學生,無法學習機械、木工、汽車、農藝、環保等專業技能;職高學生雖然動手操作能力强,但校內專業師資不足,無法選修外語及藝術等表演課程。因此,台灣著名的師大附中、台北市大安高工及私立金甌女中,於二○一八年開啓了全台首創的“跨校選修課程”實現高中與職高之間的校際資源共享,活化師資、學生、工廠設備等資源,也爲職業教育開啓新的一頁。

    俗語說:徒法不能自行。推動職業教育革新政策,還得從改變社會觀念做起。

    周祝瑛(大學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