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不是完美
這幾年脫口秀熱潮來到華語圈,我也沉迷過一段日子。看到別人的文字運用能力如此優秀,終於抵擋不住好奇,買下一本“工作手冊”,從中學習。買的時候太興奮,沒有看清楚書封面上還有一句小字:“創意是智力活兒,也是體力活兒,歸根結底是苦力活兒。”到此,大概也猜得出來,這書中定必有不少老生常談。然而,能夠把雞湯道理寫得動聽有力,這也是值得一讀的。
脫口秀演員需要靈活運用文字,眾所周知,出口成章絕不可能是通過“臨時拉夫”鍛煉而成的,關鍵在於逐字稿,那些重複出現的“然後”、“嗯”、“所以”,以及所有不夠精簡的文字,都能在寫稿和審稿的過程中發現並刪減,至於停頓、語氣等,也能從中體現。然而,演員只略讀文稿而沒有逐字相隨的話,這些東西也是無用的。因此,初學者們應從逐字背誦開始,至於如何背得不生硬,則要靠演繹。演繹時,腦海中不是文字,而是畫面,把自己的情緒帶入畫面中,釋放內心的真誠,方得靈動。那些偶得一見的臨場發揮,根本是無數次逐字稿堆疊出來,初學者們貿然跳步,像孩子未學走先學跑,只會亂作一團。
因為這是一本“工作手冊”,書中出現很多經濟及營銷概念,旨在引導讀者了解入行時的注意事項。我很喜歡其中一個概念:工作者不是愛好者。愛好者可以在有靈感時才上台表演,工作者必須長期為此苦幹;愛好者可以自我欣賞,工作者必須具備市場價值。節錄一句殘忍的話:“寫不好,你還寫不壞嗎?有了壞的,才能有好的。”有追求的人必然眼高手低,手低不要緊,只要手不停,就有手高的一天。那些在舞台上一閃而過的光輝,不過是偶得佳作,可能這輩子只有這場佳作。工作者絕不能追求剎那光輝——還吃不吃飯、活不活命?工作,不是拿一次九十分然後退休,而是年年歲歲拿六十分,好讓自己每天都能寫出七十分的作品,甚至偶然有幾次九十分。因此,工作者就是必須寫,沒有靈感也要寫,寫到有。
澳門高等院校校際辯論比賽曾有一道辯題,論及孩子的成長。彼時台上出現了這麼一句話:“成長不是成功。”成長是健康快樂、是穩定壯實,不是年幼殞落的天才。脫口秀工作者,或者應該說,文藝工作者的追求也應如此,我們要做的不是追求完美的成功,而是成長、是完成作品、是一直幹下去。
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