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寬恕而非縱容
——談劇集《少年法庭》
Netflix推出的《少年法庭》,看似圍繞少年犯的審判議題,但其實是一部寫給大人和整個社會的作品。由洪忠燦導演,金玟錫編劇,主演包括金憓秀、金武烈、李星民等。審判法官沈恩錫的出場讓人感覺自身故事並不簡單,她所信奉的“處罰對象雖然是少年們,但是處分的重擔,監護人也必須共同承擔”,確實能引發共鳴。
甚麼樣的社會環境,會造成越來越多青少年成為殘忍的施暴者,他們的暴力甚至讓成年人都感到恐懼?未成年人應該受到保護,而未成年人犯罪應該如何處罰成了整部劇的核心內容,法律的作用為何?法律又能否帶給這些犯罪人真正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功用?
這些都是筆者觀後的思考。每一個少年的惡習,除了遺傳的犯罪基因外,都與其成長背景有密切關係,在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上,我們經常聽到“沒有錯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但這些教育的背後,不僅僅只是家長的原因,更有社會的因素。
少年法庭的案例很多,影視作品亦不少,而且發生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此次以法官的視角去剖析案件背後的真相,甚至是解讀犯罪少年的心理,讓很多青少年犯罪事件陸續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很多故事甚至是真實發生過的案件,不得不引起重視。當然,犯罪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只是對於未成年人的懲罰,不同的人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相信他們能改過自新,用期待和巨大的包容待之,還是嚴懲加以防範,這是法官在處理案件時的兩種態度,好比種花,一是從種子開始栽培,二是把腐爛的剪掉,再耐心培養。但不要忘了,就像劇中所說的“《少年法》最初的立法意旨是為了改善反社會少年的周邊環境和矯正其品行,以幫助他們健全成長”。
反觀整個社會大環境,少年的家庭、外在環境都是一種誘因,例如劇中說到犯罪少年待過拘留所不會被列入前科,甚至在那裡也能列入學校出勤記錄,這能否讓犯罪的少年有所悔改?父母對少年是過度保護還是縱容?社會對少年的關心又是如何等等大環境,都可能造成少年犯罪的因素。那麼到底少年罪犯能否被教化,社會又是否能真正意義上給予“重生”機會就成了重要命題。劇中提到孩子被教化和導正,是需要家庭關愛和健全的,而很多少年犯的家庭結構往往導致他們被疏於照顧和關愛。
《少年法庭》好看在於,除了少年犯之外,劇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情節緊張,表演者演技出色。筆者頗為欣賞的其中一點是,劇中人物之間的對立並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通過案件思辨地作出不同面向的思考,這其實更符合社會現實層面,也更貼近觀眾內心。孰是孰非可能看上去很簡單,但是一體兩面更值得我們花時間思考。到底是要“法理情”還是要“情理法”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答案則在感同身受和給予機會、法律制裁之中做拿捏,我想這也是劇本中法官如何做到折中、保護受害者,同時又體現法律正義恰到好處的亮點。
而懲罰之後呢?真正的教化才開始,國家和社會的承擔才真正體現。心理諮商、生涯進路輔導、監護人親職指導,這些對少年犯的教化制度需要完善。除了社會,家庭、父母需要共同承擔的監護青少年,關心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要補足青少年缺失的部分等等都要配套。
然而,真正想要減少少年犯的形成,或是要杜絕他們再次犯罪,家庭和社會教育都是很重要的環節,除了讓他們知道犯罪就該受到懲罰之外,提供他們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更為重要,若非如此,少年犯罪則變成一個循環。據悉,《少年法庭》花了四年構思與調查,反映出社會存在的真實問題,不幸的是,有些案件着實在社會上發生過。能否做到寬恕,讓未成年人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但並非縱容,讓他們存有僥倖心態,再生受害者,値得深思。
一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