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交近攻的策略
賈平凹在〈秦腔〉那篇散文裡描寫八百里秦川:“在黎明或黃昏的時分,一個人獨獨地到田野去,遠遠看着天幕下一個一個山包一樣隆起的十三個朝代帝王的陵墓,細細辨認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漢唐時期石碑上的殘字……。”我去過西安兩三次,都是跟團的,行程熱門地點是白馬寺、華清池和兵馬俑,甚少會到郊外看看那些帝王的陵墓。反而到韓國慶州(曾經是古朝鮮國的京城)旅行時,在市中心閒逛,走着走着,街角轉彎,迎面便矗立着幾個高達四、五層樓高的山包。這些陵寢山包長滿了青草,山下人來人往,市民一點也不忌諱,大概已視這些山包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了。
讀中國歷史,有些事是我想不明白的,先秦時期最大的幾個國家,秦、晉、齊等,晉分裂為韓魏趙三國。齊本是姜太公的地盤,最後被田氏取代了。唯獨秦歷六百年而不曾分裂過,最後更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八百里秦川本是秦國的故地,秦當年被立為諸侯,本是為周抗擊塞外十多個遊牧民族的,好武功是環境使然。不過,打仗是要花費的,如何開拓經濟來源是個大問題,商鞅變法其中一項是一室不得住二男,分家便可擴大稅基了,奉獻穀子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作為獎勵。而秦惠王接受司馬錯的建議派兵到蜀國平亂,蜀國歸順後,形勢便是“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了。不過,國家雖然富足了,但與山東六國還是打來打去、互有勝負而已,並沒有實質性的效果。直到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秦國實行這個策略便有效地展開蠶食六國的步伐。八百里秦川深藏着中華民族許多歷史,這片黃土地值得一再踏足。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