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凡中先生其人
提起穆凡中先生,可謂有口皆碑。專家稱其為“奇人”,因為他從土木工程專業跨界戲劇藝術,研究水平“甚至超過專家學者”;學者稱其為“神人”,因為他作為一個“戲迷”,居然通曉諸多劇種,駕馭各式體裁,謦欬之間常見振聾發聵之效;澳門戲劇界稱其為“拓荒者”、“傳播者”、“發言人”,因為他始終關注澳門戲劇發展,“過眼”即“錄”,以熱情的評點和鼓勵,打開了“澳門劇場書寫的新視野”,並為澳門現代戲劇“成型”留下了珍貴的蹤跡;內地圈中人稱其為“官中師哥”,因為“他的自身的條件資質”,包括鑒賞的經驗和品位,贏得了戲曲界同仁的尊敬;小字輩稱其為“穆老爹”、“穆大爺”,因為他的精神和樣貌,他的勖勉和批評,讓人感到親切和暖,如沐春風;護士們稱其為“好病人”,因為他即便病重住院接受治療,也“時時會換位思考,站在醫護人員的角度看問題”,“一言一行滿滿的正能量”。……這些美稱是先生精彩人生的寫照。如何對此做出全面精準評價,非我一時間所能力及。在我們紀念凡中先生辭世三周年的時候,我只想說,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自由之士。他留給我的最深刻印象即在於此,他讓我最欽敬、最羡慕之處亦在於此。
何謂“自由”?眾說紛紜。而我則十分認同孔子於二千五百年前作出的界說:“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大聖人積七十年生命體驗而結出的大智慧,是在深刻認識自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之後拓出的大格局。唯因生命有限且有可能,故以“有限”實現“可能”,既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能“逾矩”,二者關係的辯證統一,深刻揭示了“自由”的本質。凡中先生正是循此邏輯而一步步邁向人生自由之境。
在日常生活裡,凡中先生是一個從容、餘裕、自適的人。他喜歡美食,講求烹飪之術,下館子吃到可口菜式便回家仿製,儼然一個“主廚”;還不時喝點酒,背地裡抽支煙,什麽都“由着性子來”,但絶不過“度”,用古人的話說就是“無違”。而他最大的精神寄託和審美情趣的源泉,乃在戲劇尤其是中國傳統戲曲。正如他的小女兒欣欣所說:“父親一生只擇一事,就是戲。”凡中先生幼時借着在戲院替人佔座,看了許多“蹭戲”,從此興發而不可收拾;青年時也曾粉墨登場,並因戲結緣,娶了一位坤伶夫人;有了子嗣後,更以戲曲文化娛樂家人、涵養家風;並推己及人,以“戲”會友,將居所營構為一間切磋戲劇的“沙龍”。肇始於形而下的興趣感發,歷經數十年的修行、醞釀,最終指向的卻是形而上的藝術審美。由知識性的“知之”,到意志性的“好之”,再到情感性、體驗性的“樂之”,凡中先生實現了一個生命本體的感悟。他快樂地徜徉於戲裡乾坤,瀟灑利落,任性縱情,觀摩着,評點着,書寫着,終於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自由人。在他的心中,乃至在他的家裡,真的是“戲比天大”。這裡有一種信仰,一種近乎宗教的虔誠。這種精神照亮了凡中先生退休後二十餘年的生命歷程。而《澳門戲劇過眼錄》、《東柳西梆》(上、下卷)、《崑曲舊事》、《勾欄瓦舍》及收入本文集的《清朝皇帝愛看戲》等研究成果,則轟立起他的自由人生的標石。
也許有人會說:凡中先生做的是業餘研究,難免存在理論上的不足,這一點無庸諱言。然而這種研究具有的質性上的優勢卻是無可替代的。它是植根於民間沃土的研究,是深扎在一個純粹戲迷心中的研究,是擺脫了功利之心並以戲劇審美來“成為自己”(尼采語)的研究,是一個傳統戲曲的當代歷史在場者和現代戲劇親歷者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令人親切的深刻性和新鮮感。這只要翻閱凡中先生的著述,便知端的。
(二之一)
李觀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