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門歷盡滄桑
唐 嘉
有報章報道,回歸前興建的中葡友好紀念物“融和門”,二○一九年政府斥資約四千萬元,對其展開失修多年的全面維修工程,包括重建連接橋及平台旁的梯級,更換現有掛石系統及按現有地台飾面圖案,重新鋪砌等等。工程已於二○二一年八月竣工,唯現場入口至今仍有水碼阻攔,未知何時重新對外開放。閱報後,曾經兩次到場拍攝,直至最近一次前往拍攝,入口仍然被圍封。
據了解,“融和門”約於一九九九年開幕,直至二○○七年,當局藉“融和門”墮下雲石,以安全為理由,一直圍封上述地方,歷時超過十年,任它自生自滅!致“融和門”地台雜草叢生,連接橋兩旁鋪設雲石欄,平台的照明系統遭到破壞,年久失修,會引致嚴重後果。經社會人士指出,“融和門”既然是中葡友好紀念物,其性質等同前朝政府留下的廿五個世遺景點,當局實在不應選擇性取捨,應盡早進行維修工作,恢復原貌。
“融和門”整座建築物由四根高四十米的兩組支柱互勾而成,它的設計意念抽象,有人認為包含天、地、水、力元素,表達“和平”和“愛心”,也有認為雕塑外形似兩手拱合,抒發中葡友好訊息。雕塑家歐美德(Chartersde Almeida)設計時,參考中國四合院各有一道門,通過門可驅除邪惡,迎接良善的到來;通過四面石面映照,接受晨曦和夕陽的光影投射,產生優美畫面。記得“融和門”開幕當晚,冠蓋雲集,彩色燈光照向“融和門”,映襯天空,光彩亮透西灣上空。這一畫面,筆者曾拍下影像,為“融和門”留下光影一刻。
近年,有攝影愛好者曾放無人航拍機在海面上空,向西灣方向拍下“融和門”施工情况,抱怨澳門的公共工程曠日持久,充滿揶揄口吻。其實,作為主角的“融和門”,在回歸二十多年中,經歷過程曲折:開放十年、圍封十年、重修三年。如果“融和門”有感覺的話,也不好受,它會說一句:我已歷盡滄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