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煙保健惠民四十載
文、圖:子 凡(部分圖片由受訪組織提供)
時光荏苒,今年迎來戒煙保健會成立四十二周年。該會創立至今,初心不忘,堅持推動煙民戒煙。從早期的無煙食肆和無煙工作間,到當下多處公眾地區已劃出禁煙區,更甚是煙草稅由較低水平,到現時貼近世衛組織倡議的水平,成績漸顯。然而,要讓小城蛻變成無煙城市,要走的路仍很漫長。
社會賢達發起倡議
戒煙保健會理事長陳建新說,本澳現有多個倡導健康生活的組織,戒煙保健會只屬其一,宗旨是引導人戒煙,遠離煙害。提起創會歷程,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話說四十年前,醫生歐漢琛因緣際會下同幾位好友決意籌辦這個組織,於一九八○年正式成立,當時聘請多名社會人士擔任該會名譽主席、名譽會長等職,並邀各界業者擔該會理監事,廣納群賢力量與智慧,冀更好推動戒煙服務。文學作家周元良、培正中學宗教課主任李錦熙、陶英小學老師陳雪霞、整形外科醫生葉式凝、土生葡人律師施達明等都是發起人。
以往,該會針對不同群體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除針對學校和機構進行宣教外,中小學校際兒童繪畫填色比賽已屆卅多年,關注青年節日酗酒問題的“健康好聲音歌唱比賽”也有十多年歷史。
陳建新說,對接全球控煙活動,該會主辦地區性或本地公共衛生或控煙(學術)研討會外,世界(澳門)無煙日活動也辦了卅多年。及後在政府支持下,該會的友會歐漢琛慈善會亦於十多年前成立,提供戒煙門診服務,而此服務較衛生局衛生中心提供的戒煙門診服務更早,所走路線是以“醫社合作”為主,聯同各社團關係去提供具針對性的戒煙服務,讓戒煙工作得以全面發展,擴大覆蓋面。該會隨後衍生成立澳門健康協會,防治其他成癮行為如酗酒、毒品和賭癮外,還提倡器官捐贈、健康飲食習慣等等。
老煙民歐漢琛醫生
陳建新直言,歐漢琛醫生年輕時是煙不離手的煙民,每天最高紀錄吸食六包捲煙!但認知到吸煙有一定的危害性後,決心戒除,也曾發行戒煙藥物行銷港澳,並發動友人扭轉這局面。及後,歐漢琛聯合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控煙機構,如中國控制吸煙協會、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台灣地區董氏基金會等,促進合作和交流,加上政府和居民等配合,在過去四十年不斷扭轉吸煙文化。
二○一二年,政府成立控煙辦,並參考世衛組織控煙框架,大力推動控煙政策。根據控煙辦《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跟進及評估報告指,吸煙人數由控煙法生效前(二○一一年)的一成七,下降至二○一九年的一成一。近年隨着電子煙漸漸盛行,坊間有不少不實傳言,例如指電子煙有助戒煙,且電子煙危害程度較普通煙草產品低。
要知道,電子煙是電子產品,跟普通煙草產品絕然不同。據外地醫學研究發現,電子煙仍保留普通煙草產品的害處,如成癮狀況和病患情況,但包含更多非天然物質,導致更難評估其傷害狀況。
在此科學證據下,政府立法對電子煙進行監管,而電子煙立法方面,政府可算是走在世界前端的。總體而言,控煙政策的良好表現,主要在於政府有序地推動相關工作,而民間組織亦積極地推動民間宣教。正如當前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在政府和民間充分合作下,尤其得到鄰近地區提供相關支援,方能穩控疫情。
與時並進調整服務
隨着政府戒煙門診服務的不斷發展,歐漢琛慈善會的戒煙門診服務亦出現變化,新增個案減少,新求診者健康狀況較好,原因是不少戒煙人士的戒煙動機多與健康有關,因健康問題而求診者的戒煙機會也較大,因此歐漢琛慈善會的戒煙服務便出現發展瓶頸。由於社會對控煙問題愈漸關注,如街總和工聯等都積極開展控煙宣教,令控煙工作百花齊放。
長遠而言,戒煙保健會工作將作出適切調整。一是訂定醫社合作的錯位發展策劃,該會樂見政府戒煙門診服務不斷改善,但政府主要以醫療為主;歐漢琛慈善會則以醫社合作進行,且門診服務有社工和醫生提供相應服務,提供一般藥物治療外,門診服務也會從社工專業角度,轉為提供家庭治療和認知治療,以期塑造家庭和社會有利於求診者的環境。歐漢琛慈善會戒煙門診服,會邀請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服務已獲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認證服務成效,且過去三年都有邀請澳門社會保障學會評估戒煙服務狀況。戒煙保健會期望透過與鄰近地區的相關服務機構進行交流,助該會服務流程更透明化,讓求診者及親友都可參與戒煙服務,未來有望為灣區定出戒煙服務標準。
大數據智慧化管理
此外,戒煙保健會將積極與其他社團合作,為各社團針對的服務對象進行調研。該會成員有不少來自本澳學術機構,這些調研成果有助拓展控煙宣教和戒煙服務等方面工作。其次通過專業並聯,促防癮宣教並行,希望借助跨成癮行為防治工作,吸取其他成癮行為的原理,再結合該會過去的控煙服務,推動其他成癮行為防治工作。
在優化大數據管理方面,將促使服務無縫接軌,隨着戒煙保健會事業不斷發展,預見服務朝多元化邁步。該會跟一般社會服務機構無異,每宗求診個案會以服務管理進行,且由社工、醫生和活動協調員安排相關治療和活動,透過大數據管理讓服務更易接軌。
近年社交媒體流行,預期該會服務將變得更多元化,將智慧醫療技術、學術研究發現和臨床醫療經驗相結合,實現跨領域分工合作,確保系統的完整性,從社會關懷的項目切入,讓智慧醫療的服務真正落實在臨床上。長遠而言,大數據管理料必拓展更多領域服務,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