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沒有教的反脆弱性
在上一本鉅作《黑天鵝》中,紐約大學風險工程特聘教授塔勒布向我們展示無法預測的極端事件,一直潛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鐵達尼號”的沉沒,“九 · 一一事件”、東南亞海嘯,再到次貸危機、俄烏局勢,極端事件一旦發生,必會產生連鎖反應,最終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命運。而這本《反脆弱》則向我們揭示壓力、混亂、波動、動蕩的另一面貌,不要逃避它們,它們會使我們茁壯成長,變得更強大。
近年,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疫苗接種應是幫助人類戰勝新冠疫情的關鍵一環,然而大家有否想過疫苗是如何研發的?從世界衛生組織網頁資料顯示,“設計疫苗主要有三種方法。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是使用整個病毒或細菌,還是僅使用觸發免疫系統的微生物組成部分,或者僅僅使用提供製造特定蛋白質指令的遺傳材料而不是整個病毒。”以滅活疫苗為例,它是用“化學品、加熱或者輻射滅活或殺死攜帶疾病的病毒或細菌(或一種與之非常相似的病毒或細菌)”,並將這些病毒或細菌注入人體內,主要通過其中的抗原誘導細胞免疫的產生。說起來,這是否類似“以毒攻毒”之義理呢?
我們從小到大,無論是師長還是父母都跟我們說,小時候讀好書,長大才可找好工作,存錢成家立業,過好生活,但現實的世界是否這樣按照劇本線性發展呢?這書描述了一對孿生兄弟的不同命運,大哥二十五年來一直在大銀行任職,負責全球員工的調動和外派工作,享有福利和四周帶薪年假,而弟弟是一名出租車司機,運氣好時能賺幾百英鎊,運氣差時一筆生意都沒做成,但歷年平均而言,兄弟的收入沒有很大差別。金融危機突然發生,大哥被解聘,切斷了所有收入來源,五十多歲成為失業大軍之一,而弟弟是自己的老板,能夠繼續在他的職業生活中存活下來。作者指出,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結局說明穩定的東西其實是很脆弱的,而看似脆弱的事物有時反而提高人類應對隨機性的韌力,沒有波動,就沒有穩定。
再進一步,作者指出“反脆弱性等於獲得的比失去的更多,等於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於(
有利的)不對稱,也等於偏好波動性”,“它能幫助我們應對未知的事情,解決我們不了解的問題,而且非常有效”。
事實上,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旅途中多少會跌跌撞撞,而這些蹉跎歲月卻不斷豐盈我們自己,最後所獲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這些跌跌撞撞的過度補償而已。
鄧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