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下車的三毛
不知不覺間,三毛離世已經整整三十年了。看到她侄女陳天慈回憶她的文章,又勾起我回想狂讀三毛作品的日子。
那時年輕,精力充沛,無意中接觸到三毛作品之後,就着迷,就一發不可收拾。見一本讀一本,真正愛不釋手,總是讀到廢寢忘食、天昏地黑。記得《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萬水千山走遍》、《夢裡花落知多少》都是一口氣讀完,而《撒哈拉的故事》總是讀得意猶未盡,不時再讀。
可以說,三毛開啟了讀者看世界,尤其是觀非洲的一個窗口。一個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地域,通過她的作品,微觀地展現出來。她的視覺,她的感受,都是那樣獨特,即便是她自言的流浪,也讓人新奇、嚮往、牽掛。就如陳天慈直言:“讀者感受到她的存在,又不敢相信她的真實。”這正是三毛魅力之所在。“三毛更像是一個一起分享成長的小夥伴,一個閨蜜,一個在遠方的朋友,一個替你說出真心話的、在當時社會中勇敢做自己的女人,一個幫你實現夢想的人,一個替你先去國外探探路,體驗一下再回來手舞足蹈地跟你說故事的旅伴……”可惜,這麼一位傳奇又多姿多彩的女性,卻止步於四十七歲的風韻中年,她不想讓世界見到她蒼老的容顏與蹣跚的腳步,選擇了自刎。
在本書裡,陳天慈從家人和晚輩的角度,通過二十二篇回憶性質的散文,還有從未公開的照片,向讀者介紹了真真實實的三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本書算得上是一本不同過往的三毛傳記,或者三毛生平的補充。
三毛之所以獨立特行,之所以被無數讀者深深懷念,誠如〈洋小姑〉一篇裡,陳天慈所感嘆:“小姑在世的年代和現在截然不同,那是一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沒有社交媒體,沒有即時的聯繫,沒有全球資訊的快速傳播。與現在相比,那是一個很慢的年代,資訊不對等,有很多的等待和想念……”常常浪跡天涯、自由不羈的三毛,她的等待和想念,更多的是來自異國他鄉,顯得那樣孤靜而落寞,曠遠而悠長,讓人動容而有共鳴。
“當這本書出版時,我也到了當年小姑離開我們的年紀。”這是多麼令人心碎的話語,只有深切懷念之人,才會有如此的體會。時空的交替,親情的永恆,生命的無奈,都表露無遺。因為分佈世界各地讀者的緬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陳天慈承接起三毛自由的靈魂,期待能像小姑一樣,能成為打開美麗風景之窗。從這個涵意上來說,三毛並沒有死,亦如三毛之父在接受訪問中說,她只是從人生的火車上提早下車。
而如我等中年讀者,與其說懷念三毛,倒不如說,同時也是在懷念我們自己逝去的青春年華,懷念閱讀三毛作品時候的青澀時光,所以翻開本書,重讀每一篇開頭所引用三毛作品文字時,會有如清茶般苦寒,會有如美酒般醇厚。而陳天慈筆下的三毛,是那樣的熟悉,但又有那麼一點點陌生,帶着三十多年前的質樸和浪漫,緩緩向我們走來。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想念她,偶爾在忙碌的夜晚不小心抬頭看到星星也會想起她的名字,她就一直都在,就在那塊我們默默為她耕耘的夢田裡,就在那棵經年累月開枝散葉的橄欖樹下。”這是開篇〈我們懷念您〉裡的話語,相信許多當年爭相閱讀她作品的讀者,在最後掩卷之時,不少會眼角泛淚吧!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本書序言中說,“這是我讀過寫三毛最好的一本書。”他並沒有言不由衷,事實上確實如此!
輥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