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教育政策改革堪澳學習借鑒
十一人代倡優化教育邁新目標
十一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黎世祺、崔世平、何敬麟、蕭志偉、容永恩、陸波、高開賢、何雪卿、林笑雲、施家倫、吳小麗認為,澳門教育存在發展不平衡、教育質量參差、資源投放不均衡等問題,聯署建議國家教育部門指導釐清澳門教育在新時代的目標、方向,協助做好教育規劃調整澳門學校佈局設計,審視公共教育資源投入的結構,並協助修訂、完善愛國主義教材。
教育發展存不平衡
他們認為,澳門回歸以來,教育工作成績是值得肯定的。這是與國家的支持、特區政府的領導、全澳師生的共同努力,全社會的協助分不開的。但在肯定澳門教育進步的同時,也應該審視反思存在的不足。現時澳門教育存在的發展不平衡,教育質量參差,資源投放不清晰、不均衡,教育規劃及佈局欠合理,師資質素有待提升等問題和深層次矛盾仍亟待研究和破解。這十分需要澳門特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並加以認真研究處理,同時希望得到國家的支持和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幫助下解決。
國家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決定了國家必須走自己的教育發展之路。澳門回歸祖國後,需要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內地的教育政策及改革值得澳門學習和借鑒。
加快發展保持特色
他們建議,國家教育部門加強與特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聯繫和合作,並指導澳門進一步釐清澳門教育在新時代的目標、方向和道路,探究澳門教育如何實現融入國家發展和澳門教育加快自身發展、保持自身特色的雙重任務。
他們指出,澳門長時間受葡萄牙殖民管治,華人子女教育向來不受重視,回歸後特區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但至今私立學校仍佔九成,官立學校僅佔一成,公辦學校對社會影響力有限,這對特區的長遠發展與人才的培養顯然不利。
硏調整公私校比例
提倡特區政府有必要走出舊的思維定式,思考有計劃調整公私校的比例,壯大公辦學校的力量,發揮公立學校的示範引領作用。
澳門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長期存在,同樣是私立學校,校與校之間因歷史原因,辦學條件、校舍、設備、所獲得的資源、師資的差異較大,導致教育質素、效果參差,部分學校生源不足,面臨收縮壓力,挑戰很大。目前,特區政府投於於教育資源的模式、結構已運行了相當長的時間,有必要檢討,針對存在的問題,根據國家“以人民為本”、“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對公共教育資源作合理科學均衡的投放。
汲取香港回歸後愛國教育長期缺席導致二○一九年社會動亂的深刻教訓,建議國家教育部加強與澳門教育部門的聯繫和協調,進一步修訂完善由內地人民教育出版社與澳門合編的中文、歷史、公民等教材,完善相關教材的配套教學資料(包括電子資料),使澳門能扎扎實實地通過愛國主義的教材開展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加強師德專業培訓
師資隊伍培訓交流方面,建議國家教育部繼續加強與澳門教育行政當局的聯繫合作,有針對性地加強澳門教師師德和專業的培訓,尤其是特區政府統編覆蓋全澳使用的教材的師資專業培訓。同時希望建立統籌協調澳門教師與內地不同領域範疇長效的交流、參觀學習機制,幫助澳門教師全面提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