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
田中泓
澳門城市中建有不少大型雕塑,大多是上世紀八十及九十年代建造,在這些大型雕塑中,年代最早、對城市景觀影響最大的雕塑,應該是位於舊澳氹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氹仔端小潭山上的“氹仔大型浮雕”。這個浮雕除了能夠從澳門半島的南灣一帶見到,整個雕塑亦是一座建築物,人們能夠通過其內部樓梯,從七潭公路登上小潭山自然徑。而且雕塑也是一個眺望台,是一座公共及旅遊設施,與融和門、觀音像、媽祖像等大型雕塑非常不同(儘管觀音像底部也有小型建築物——觀音蓮花苑)。
氹仔大型浮雕於一九八四至八五年間由葡萄牙女雕塑家杜麗德設計,其中的眺望台在一九八五年十二月揭幕並開放予公眾。
浮雕的造型設計,據說靈感來自中國長城,由六組浮雕畫以“之”字折疊而成。
坊間也有風水說法,認為該雕塑與大橋、葡京組成一條龍,雕塑屬“龍尾”,然而,這一說法沒有正式的記載。
至於浮雕的內容,最頂處是歐洲大航海時代,航海家用作觀星導航的觀測儀器(星象羅盤)。
在浮雕的下方,以澳門的事物為題材,包括名勝古蹟及旅遊景點,包括大三巴牌坊、葡京酒店、東望洋燈塔。另外,也有一些上世紀澳門的特色交通工具,如三輪車、舢舨及帆船。除此,還呈現了舞龍、舞獅、燒爆竹等節慶熱鬧情景。
在藝術手法方面,浮雕採用了具象但略帶立體派的幾何化手法,令浮雕有其獨特的個性。
不論其原本的設計意圖是甚麼,這座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氹仔大型浮雕,是一個考慮了城市尺度及景觀的藝術作品,它將雕塑、建築與景觀有機地結合。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