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一場飲鴆止渴遊戲
四月二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令,宣佈對全球貿易夥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這場打着“美國優先”旗號、違背經濟規律的豪賭,無疑是對全球經濟格局的誤判與對世界貿易規則的挑戰。它不僅難以達成其宣稱的“貿易平衡”和“製造業回流”目標,反而會加劇美國自身的孤立處境,產生強烈的反噬效應,將美國乃至全球經濟推向衰退的險境。正如美國大西洋理事會高級顧問阿爾曼所言,關稅政策將對美國和世界經濟造成多重損害,從推高物價到引發報復,再到供應鏈中斷、經濟放緩與就業下滑,由此造成的長期後果遠超短期收益。
忽視國際收支狀況
美國關稅政策的核心依據,是將貿易逆差視為美國經濟的“出血點”,當成“外國佔美國便宜”的證據。這一觀點,完全忽視了國際收支的整體狀況。事實上,美國資本賬戶的表現恰恰相反。憑藉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收入以及海外投資等,美國在全球經濟循環中佔據顯著優勢。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豪斯曼說,僅二○二三年,美國服務貿易順差就高達二千七百八十億美元;二○二四年,美國企業海外利潤高達六千三百二十億美元,若按標普500指數平均市盈率估算,這些利潤對應的海外資產價值更是高達十六點四萬億美元。
把貿易逆差當做“國家經濟負擔”,堅信“關稅能夠扭轉局面”,這種片面敘事不僅低估了全球經濟的複雜性,也未能正視美國經濟已從製造業主導轉向服務業等優勢領域的現實。試圖借助“關稅大棒”找回製造業“昔日輝煌”,這種被經濟學家認為“存在根本邏輯錯誤”的政策思路既無法達成預期目標,還可能對美國經濟的優勢根基造成長期的損害。
進一步推高美通脹
關稅本質上是對進口商品徵稅,最終成本往往會被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二○一八年,美國鋼鋁關稅的實施直接推高了汽車、建築等行業的生產成本,導致消費者支付更高價格。如今“對等關稅”全面實施,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將進一步推高通脹,中低收入家庭首當其衝。阿爾曼警告說,這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削弱消費能力,拖累經濟增長。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實施“對等關稅”可能導致物價水平短期內上漲約百分之一點三,二○二五年經濟增長率下降○點五個百分點。實際上,自特朗普今年二月首次發出關稅威脅以來,美國股市已損失了超過三萬億美元。
全球或“去美國化”
貿易夥伴的報復也在所難免。日本多家媒體發表社論,呼籲各國聯手應對美國加徵關稅的單邊主義做法……可以預見,一系列報復措施,可能導致美國出口商品在海外價格上漲、需求下降,從而使得“製造業回流”更加遙不可及。
面對美國關稅施壓,多國已未雨綢繆,通過貿易關係多元化和加強區域合作對衝關稅衝擊。去年底,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結束長達二十餘年的馬拉松談判,達成自貿協定;近期,歐盟多國高級官員和貿易代表密集訪問中國,尋求加強對華務實合作;中日韓三國近日就加快自貿協定談判進行討論,共同推進區域及多邊合作……可以想象,當越來越多國家因“稅牆”而繞開美國市場,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孤立態勢將日益加劇,進而強化全球產業鏈的“去美國化”趨勢。
歷史證明,孤立主義從未帶來長久繁榮,只會讓國家在封閉中喪失競爭力。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與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出台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如出一轍。當年,美國大幅提高關稅引發全球貿易戰,加劇了大蕭條。如今,美國若繼續在關稅戰的道路上一意孤行,無疑將重蹈覆轍,最終必將自食惡果,也會給全球經濟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這場豪賭的結局,或許正如《紐約時報》所言:當美國自詡“勝利”時,世界已將其視為“流氓超級大國”。
(據北京三日電)
新華社記者 葉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