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貞貞筆下的南灣
西湖有蘇軾的“蘇堤”,有武松與岳飛的紀念地,還有“梅妻鶴子”的林逋的遺跡,更有黃賓虹、潘天壽、林風眠等人的足印。人傑地靈,莫過於斯!廁身於如此文化底蘊深厚之處,進而習藝研畫,又笑傲於錢塘江邊及湖上,是何等幸事?
貞貞曾女史就長駐於杭州,負笈於此。她來自澳門,自幼對繪畫展現出極大的興趣。致力用畫筆為自己及別人描畫出新天地。由年少於濠江中學學習,到在上海習訓,再師事山水畫大家林海鐘教授,主攻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同時,亦旁及其它題材。
余於廣州、葡萄牙、南京以及北京,由南至北,由東而西求學,未曾聞有此後晉也,知之而深感其志可嘉!
唐王維有“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偶然作》)之說,又認為“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
山水訣》)。目前於中國美術學院在讀博士學位的曾貞貞近來戮力以水墨描畫澳門,新作《南灣湖圖》,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佈局顯然追踵着古人的遺意,又予人看到現代感,抒發着其對身邊景物的深情。
清人以“規圓如鏡”的文字去描述澳門南灣的地理形狀。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中國近現代史的篇章中留下亮麗的一頁。僅是十九世紀,其形象多見於西方傳教士、隨軍畫師、旅行家,又或是英國畫家喬治 · 錢納利的筆下。二十世紀以來,亦有多位中國藝術家以水彩為之留下倩影,而自二十一世紀始,以中國傳統筆墨對景寫之,曾貞貞是不多見的一員。
曾貞貞近作《南灣湖圖》中,西望洋教堂、高低起伏的民宅、婆娑樹影等所構成的圖像,頗有“高遠”的意味。錯落有序的公共建築物,繽紛而有着不炫耀墨色的外牆。雲霧縹緲,如夢似幻,此是她所造之“境”,是她筆下水墨所形成的藝術效果。該畫在用筆及皴法上,靠近黃公望,規矩得當,而且水墨相融。正如我們所知,此處可被譽為澳門半島最具畫意之處,環境怡人。其春日熙和,夏日清風徐來,令人舒暢。這表明藝術家有發現“美”的目光。
至今,曾貞貞已於中國美術學院完成中國畫學士和碩士課程,博士課程在讀,已浸淫了八年之久。現代江浙畫風,或可說是了然於胸,同時更上溯先賢。儘管她於瑞士和美國有工作室,西方藝術主流亦可謂之距離甚近。然而,她還是深情地擁抱着中國藝術。
藝術如其他事物一樣,或許應是如《禮記 · 大學》中所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實際上,澳門其實很小,但小而美。有不少人在本地和外地就學,汲取新的藝術知識,以期以筆墨去表達對於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的感受,喚起人們對“美”的關注,進而貢獻社會,這或許是我們會擁有優秀藝術家的原因之一。
陳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