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D05版:學生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文中有字 乘涼樹下
外婆的味道
點評《外婆的味道》
點評《文中有字 乘涼樹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4日星期五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文中有字 乘涼樹下

黃泳茵 浸信 高三

    文中有字    乘涼樹下

    早在千百年前,文字就已經成爲了人類溝通的橋樑。在古時,人們經常利用書信與親友交流,尤其是戰火時期,正所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一封書信就顯得尤為珍貴;而現在,人們則利用林林總總的社交軟件進行溝通。但無論是以前“慢書信”還是現在“快信息”時代,都離不開“文字”,這些“文字”都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帶來的。

    文字經歷了千年的洗禮,它見證了我們每個時代的變遷。從九千年前的“賈湖刻符”,到七千年前的“蚌埠雙墩遺址”,符號一樣的文字記錄了我們先祖最原始的生活狀態。從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刻在獸骨和青銅器上的文字留下了王朝的痕迹。再到秦代時,創造了小篆,統一了字的形狀和結構,為後代文字記錄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而我們也得以從文字中窺探興衰,瞭明得失。

    我們常常能從課本中的文字去體會當時的風氣以及面貌。王粲的《登樓賦》,抒發自己思鄉念國的感情;蘇軾的《念奴嬌》,感嘆自己功業未成的遺憾;《范進中舉》的故事反映當時腐敗無能的科舉制度;《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及《孽海花》四本小說更是被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為我們提供了解和研究中國近代社會的珍貴資料。

    如今科技發展迅速,我們能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捕捉到很多流行的詞語,它們也能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風貌和特徵。而古人用文字抒發自己的情感,抨擊社會的腐敗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拍抖音、發朋友圈”。“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和“上岸”相通,“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和“我想你了”相通,“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和“內耗”相通。古人今人雖不同,卻相通。

    我曾經問過我的老師:“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動動手指就能查到我們想要的資訊,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時間去學習古時候那些難以理解的文章啊?”老師回答我說:“學習古時候的文章,讀古人寫的書,目的是為了讓你們從中了解到當時的社會現狀,並與現在做對比,讓你們能真正用文字去讀懂一個時代。”

    “用文字讀懂一個時代”,當時的我認為這無聊極了,但當我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之後,才更能理解老師對我說的那番話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果沒有胡適先生的白話文運動,我們現在可能還在用“知乎者也”說話,文章也還是用“矣之兮歟”來寫;如果沒有袁枚先生寫下那句“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堅貞若是”,我們未必會深究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也不會去深刻反思作為新時代的女性的我們,該做什麼。

    古人並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但他們在竭盡全力地為我們這些後代打造一片蔚藍的天。他們做到了,才有了我們現在的模樣,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時代。讓我們藉由文字與他們進行一場跨時代的相遇,在古人為我們栽種的大樹下,回味千百年來的點滴。

    黃泳茵  浸信  高三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