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3版:藝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古天祥敬業嘆壯麗景色
日金牌監製市山尚三來澳座談
朱振華培訓粵劇愛好者
緬懷斯特里仁諾夫
音樂劇《青年孫中山》穗成功首演
澳門戲曲歌唱藝術團今響鑼
藝海音樂藝術協會栢蕙演出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3月29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19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緬懷斯特里仁諾夫

費拉拉


電影《牛虻》年輕時的亞瑟

    緬懷斯特里仁諾夫

    近日,我用了一個下午,重看蘇聯於一九五五年拍攝的電影《牛虻》、一九五六年拍攝的《第四十一》。何解?只為緬懷蘇聯演員斯特里仁諾夫。今年二月九日,這位偉大的人民藝術家去世了,享年九十五歲。

    有人說,年輕時喜歡過的電影,年老再看會索然無味。但就斯特里仁諾夫而言,我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欣賞過他不多的幾部電影,除《牛虻》、《第四十一》外,還有一九五七年蘇聯、印度合拍的《山海旅行記》,一九五八年根據普希金小說改編的《上尉的女兒》、一九五九年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改編的《白夜》。斯特里仁諾夫畢業於戲劇學院,但我遺憾於從未領教過他在戲劇舞臺的造詣。而斯特里仁諾夫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拍攝的電影,我更是一部都沒幸觀摩。但歲月真乃試金石!僅僅《牛虻》等五部電影,我就銘記斯特里仁諾夫近七十年。

    斯特里仁諾夫飾演根據愛爾蘭女作家艾·麗·伏尼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牛虻》時才二十六歲,那是他第一次在電影中任主角。電影寫的是在奧地利統治下意大利的愛國志士奮起抗爭的動人事跡。作為角色的傳遞者,斯特里仁諾夫通過肢體語言與臉部表情,尤其眼睛,就把從幼稚到成熟的革命者亞瑟的形象刻劃得細膩而深刻。豈能遺忘!在比薩神學院圖書館裡,在蘇聯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所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浪漫曲》聲中,俊美的亞瑟的神態是那樣的天真無邪;十三年後,前額和左頰有着嚇人疤痕,一瘸一拐地走進佛羅倫斯的一個客廳裡的亞瑟的尖酸刻薄和高傲自信;更不要說在那個星期三的早晨,亞瑟在很不情願地舉起槍的士兵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視死如歸……。

    小文太短,感受難以盡述。忽然有了重看伏尼契小說《牛虻》的意願,也為了緬懷斯特里仁諾夫。

    費拉拉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