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植樹節
據中新社北京消息:三月十二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日。在同為植樹節的這一天,海內外中華兒女以各種方式向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表達敬意和緬懷。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教授安東強接受專訪表示,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二日,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當時的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儀式,並將這一天定為植樹節,節日當天所造林稱為“中山林”。此舉一方面與植樹象徵生命延續的中國傳統觀念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對孫中山生態理念的傳承。
孫中山倡植樹造林
中國近代開埠後,自然資源遭到過度攫取,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荒山禿嶺廣佈。對此,孫中山率先從現代國家建設出發,較完整論述了造林和農桑的重要性,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倡導植樹造林的政治家。
早在十九世紀末,孫中山就在《上李鴻章書》中建議“急興農學,講求樹畜”,以緩解人口增長與土地生產力低下所導致的“饑饉之患”。“農林”之利隨後成為各方共識。一九一二年民國政府成立後,受曾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影響,設立農林部,並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並頒佈《森林法》。一九一五年,清明節被確定為植樹節。因此,儘管中國最初的植樹節並非三月十二日,但也與孫中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鄧小平種下首棵樹
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三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全國植樹節。根據鄧小平倡議,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一九八二年的植樹節,鄧小平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二○二○年七月一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正式施行,明確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植樹節。
孫中山曾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於中國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的計劃。一九二四年,他在廣州開展“民生主義”演講時,也指出,防止水災與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當時,不少林場受孫中山的重林興林思想影響,在宣傳造林、宣講知識、推廣良種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
孫中山“農桑之大政,為生民命脈之所關”的農林思想,不僅反映了他推動生態保護的迫切決心,更彰顯了他以農林為基礎發展“實業救國”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