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街的前世今生
十月初五街為澳門人熟知的街道名稱,卻少人知原名為泗口孟街,因在一百多年前為泗口孟碼頭延伸之街道,一九一〇年十月五日葡萄牙爆發推翻君主制度的革命,澳葡政府便將泗口孟街改名為十月初五日街。其中“初五日”指新曆“十月的第五日”,非農曆十月初五,而我們習慣稱呼農曆不加“日”字,故稱“十月初五街”。
抗日戰爭爆發前,澳門雖已開闢新馬路商業區,但彼時十月初五街仍佔據核心商貿地位。這條街道因毗鄰內港輪渡碼頭,與中山縣水路交通便利,一九二八年岐關車路首期通車,更便於吸引了大量來自周邊鄉鎮的客商。憑藉地理優勢,該街區滙聚了眾多資本實力雄厚的大型商號,形成當時澳門最繁榮的商業中心。自一九三九年日軍侵佔中山縣境後,區域交通網絡遭受嚴重破壞,導致傳統客源銳減。在此背景下,十月初五街的商戶相繼歇業或遷離,其原有的商業核心地位逐漸被新馬路商業區所取代。
十月初五街中段的康公廟相信大家都熟悉,據《澳門創建康真君廟碑記》所述,當時該區常遭火劫,有風水師建議建一座廟,藉神助消災解難,即如文中提及“宜於澳中建廟,以乘旺氣,借靈貺而弭災異”。咸豐十年(一八六〇年),康公廟擴建為兩進三開間格局,主殿正前方有四方拜亭,庭院兩側有廊道,前後殿以天井相連。門堂供奉花粉夫人,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左為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右為西山金聖侯王。偏殿則供奉六祖聖佛及華佗先師。此外,廟內亦設有義學,培育窮困學生,惜於一九八五年落幕。
直至現在,十月初五街依然是澳門一條獨具特色的街道,反映着近代澳門居民的生活狀況,充滿着濃厚而懷舊的澳門文化特色。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鄭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