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資訊壁壘助生涯規劃
“讀完醫科卻找不到工作?”近日立法會口頭質詢大會揭露了一個殘酷現實:未來三年,每年將有超過六百名醫療專業畢業生,但本地醫療系統無力全數吸納。衛生局長羅奕龍坦言“醫學畢業生存在就業壓力”,政府呼籲轉投大健康產業發展。然而,當學生抱着“醫生高薪穩定”的夢想擠進醫學系,經過多年努力學習後,才發現市場已經飽和,不僅是青年的困境,更是政策失靈的警鐘。
為免學生“選錯科”,政府計劃將生涯規劃指導從高中提前至初三,每月提供就業趨勢分析。立意雖好,但能否真正奏效,仍取決於資訊的即時性與準確性、前瞻性。政府曾於二○二○年公佈《澳門醫療專業人員供求預測研究報告》,但此後再未更新。即使二○年的報告,也未能清晰預測十五類醫療專業的人才缺口或過剩情況。報告多基於過往數據推測,難以反映新興產業(如大健康產業、中醫藥)的動態需求。
政府呼籲醫學畢業生轉投大健康產業,但具體需要哪些行業、多少人才?技能要求是什麼?學生與家長仍一知半解。更矛盾的是,政府一邊呼籲醫科生轉行,一邊又開放“大健康產業高級專才計劃”引進外地人才,變相與本地青年搶飯碗,還是有整套帶教計劃?建議參考新加坡的“技能需求紅綠燈”機制:每季公佈各行業人才飽和度(如護士“紅燈”、AI工程師“綠燈”),並即時與高校溝通調整招生名額。
面對醫療人才或過剩,須及早協助醫科生轉型或跨界發展。例如:醫學畢業生+大健康產業:培訓全科或中醫師掌握AI輔助診斷技術,或轉型醫療旅遊項目管理人才。政府與企業合辦“訂單式課程”:例如藥廠需要跨境電商人才,直接從大二開始培訓,結業保證聘用。推出“技能認證換補貼”:考取新興產業證照(如智慧醫療),可向政府申請補助八成學費。
生涯規劃提前並非重點,關鍵在於徹底打通產業與教育之間的資訊壁壘,並提供“學了就有用”的培訓支援。唯有如此,醫科生才不會淪為政策失靈的犧牲品,青年才能真正擁抱高質量就業的未來。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