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際開發署被關大快人心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二月四日發佈通知,自八日起,該機構在全球範圍內的所有直接僱員將處於“行政休假”狀態,僅少數指定人員除外;其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總部辦公室也已被關閉。國務卿魯比奧三日說,特朗普政府試圖改革該機構,卻遭到“完全不合作”,因此“只能採取重大措施來控制局面”。
美國國際開發署成立於一九六一年,名義上是一個非政府組織(NGO),實際上卻是由美國政府成立、獲美國政府撥款運營、隸屬於美國政府監管的獨立機構。主要負責管理民間對外援助和發展援助,每年從美國務院獲得的政府撥款高達數百億美元,佔美國對外援助總額一半以上。
美國國際開發署通過龐大的資金和外交網絡,在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地區派遣人員,開展活動,資金很大部分用於支援NGO組織。利用這些遍及全球的NGO組織,美國國際開發署大力宣揚所謂“民主”價值,深度滲透到當地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
如果這些NGO所在國家政府是美國認為的“不友好國家”,美國國際開發署就會援助甚至直接建立反政府NGO組織,以便在時機成熟時煽動當地民眾進行顏色革命或政變。
被美國視為“後院”的拉美地區,就對由美國國際開發署實施的“非軍事援助”有最切身的體會。在海地,美國國際開發署設立了大量親美組織,無處不在的干涉是海地政局幾十年來動盪不安的根源。
在古巴,美國國際開發署更是花樣百出,想方設法運用脅迫外交手段,試圖在當地引發混亂,甚至煽動政變。
在秘魯,美國利用國際開發署調查所謂“外國代理人”,還大肆資助非政府組織。他們打着人權、環保、反腐等旗號,鼓動不明真相的當地百姓,對錢凱港項目發起抗議示威、衝闖打砸,妄圖遲滯港口建設。其中,轟動一時的“錢凱港獨家經營權”案,就是美國在幕後操縱的結果。
從國際影響來看,許多一直被美國開署暗中“關照”的國家,都鬆了一口氣。以往,美國開署打着“援助”的旗號,在他國扶持親美勢力,干涉內政。現在美國開署被端掉,這些國家的內部局勢短期內會趨於穩定。
從美國自身對外戰略角度,這也意味着美國對外干預手段可能面臨調整。沒有美國國際開發署這個“急先鋒”,美國以後在國際上搞小動作,就需要換種方式,尋找新的“代言人”來推行其霸權主義。
特朗普政府這一操作,不管出於甚麼目的,都給國際政治格局帶來了不小的震動。美國一直藉着各種名義在國際上攪局,美國國際開發署就是其中一把“髒手”。它被一鍋端,算是大快人心。不過,美國霸權思維還在,說不定之後又想出甚麼新招。其他國家可得擦亮眼睛,時刻警惕,別再被美國的新手段給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