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6版:視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狂人”再現 歷史重演?
加州山火背後
反思澳洲兒童網絡保護機制
《知新報》中的博物館形象與概念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1月20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知新報》中的博物館形象與概念

曹凱雲


《知新報》創刊號封面 (二○二三年十一月九日攝於中山大學圖書館)

    《知新報》中的博物館形象與概念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文化逐漸傳入中國,其中包括“博物館”這一新鮮事物的引進,而報刊是這一時期引進西方博物館概念的重要載體之一。《知新報》(一八九七至一九○一年)是澳門地區第二份中文報紙,對西方博物館概念引入起到積極作用,其博物館相關報道內容可視作為晚清士人受到西方博物館觀念影響下的一種認知呈現,同時也是博物館概念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知新報》中的“博物館”形象

    從《知新報》中的報道資料來看,較多為國外博物館的報道,國內博物館史料相對較少。其中,國外博物館以英國和美國為主,其次是日本,還有一小部分涉及東南亞地區的博物館,分別是印度、泰國和越南,此側重報道似乎比較符合當時西方國家建立博物館的實際情況。自十九世紀以來,博物館已成為西方的公共場所,也是西方國家以此作為構建自我形象、肯定自我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①。從晚清時期開始,國人出洋考察漸多,包括《知新報》的發刊人,如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博物館作為當時西方現代文明的複合呈現方式,自然也進入到他們的視野。

    通過《知新報》的報道管窺晚清士人眼中的博物館形象可知,當時西方國家博物館事業已相對發達,尤其是自然類博物館,一般都具備相當規模和質量,自然類藏品數量和來源相當豐富,在陳列時會分門別類陳放,博物館人員一般還從事科研工作。然而,晚清時期人們的關注重點卻多在科技類博物館上,認知到了博物館的“博與奇”,更有多篇報道具體介紹科技類展品。這或許可歸因於當時知識分子渴求科學技術知識,與晚清變革圖強理念相契合,故博物館被有識之士視為增長見識和開啟民智的重要工具,並由此促成了呼籲籌建科技類博物館的主張②。

    晚清士人的西方博物館概念

    從《知新報》中所見,晚清士人關於西方博物館的概念可以總結為四個方面:第一,學習西方國家籌建博物館的形式,“今亦宜仿其意,設一儀器院”③;第二,博物館藏品收藏豐富,“各種天算聲光化電農礦機器製造動植物各種學問應用之儀器”④;第三,對博物館藏品進行科學研究,可以發揮着開啟民智、科學救國的積極作用⑤;第四,博物館的展示文物標本,都是依屬性或文明等分類方式系統地陳列⑥。以上概念同時也是晚清士人呼籲籌建博物館的基本思路。

    由於《知新報》的出版地是澳門,理應多少會刊載一些與澳門有關的報道⑦。然而本研究發現,雖然有報道澳門當時的經濟和社會情況,卻沒有出現與澳門相關的博物館信息,這有可能是因為自從澳門不列顛博物館於一八三四年閉館後,直至《知新報》停刊期間,未有新的博物館開辦。當然,不排除其他文獻史料尚有澳門相關的博物館記錄,有待日後研究。

    《知新報》的博物館史料價值

    雖然《知新報》發行的時間只有三年多,但這份報刊在普及西方博物館概念上無疑是有價值的,尤其是報刊作為近代社會文化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成為晚清士人認識和理解博物館的窗口。

    《知新報》所刊載的博物館史料,可以幫助我們窺探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博物館形象與概念,不僅說明博物館作為一個新鮮事物對晚清士人的吸引,同時直接或間接地有助加速博物館概念在中國的傳播,對於近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

    註釋:

    ① 楊湯琛:〈文化符號與想像空間:晚清域外遊記中的西方博物館〉,《江西社會科學》,二○一二年第三期,第一一三頁。

    ② 曹凱雲:〈晚清時期《知新報》中的博物館形象與概念初探〉,《澳門考古學研究論集》(第二輯),澳門考古學會編,澳門考古學會、文化公所出版,二○二四年,第一八三頁。

    ③ 《京外近事總署奏覆京師大學堂折稿章程》,《知新報》,第六十五冊,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一日。

    ④ 同上註。

    ⑤ 同註②,第一八二頁。

    ⑥ 同上註。

    ⑦ 鄧耀榮:《澳門維新派政論報〈知新報〉》,澳門出版協會,二○一六年,第一七二至一七三頁。

    澳門考古學會 

    曹凱雲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