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長者實用指南
本書作者是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權威,書中以其專業知識介紹了十八種老年常見疾病、拆解迷思並提供照護長者須知及保健秘訣,助讀者顧好爸媽的同時,亦提前一窺老後的世界,為自己的老年未雨綢繆。
作者說,老人科醫生猶如偵探。年輕人很少有多重疾病,但大部分老人家的病症很多,引起這些毛病的原因有百百種,可能是“三高”或呼吸道問題,甚或心理健康、情緒困擾。而有些老人家有點健忘,又或心智有些糊塗,自己都說不清楚有何問題,因此醫生看診時必須從各種線索中抽絲剝繭,找出症狀的真正癥結。治療時,也會把病人的平均餘命、身心狀態、病人與家屬對治療方式的偏好、藥物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等因素作通盤考慮。此外,也需要花較多時間循循善誘,讓老人家把醫生的囑咐聽進去。
書裡其中一章名為“顧爸媽的十三大難題”,收錄了大家可能都有過的疑問,包括:中醫、西醫哪個較好?老人家應否定期打疫苗?該陪同長輩就醫嗎?要讓父母知道他們自己的真實病況嗎?如何讓外僱看護成為照顧長輩的好幫手?
對於這些疑問,作者既以醫生的角度給出專業意見,也身為子孫後輩分享個人心得和溫馨提示。例如:關於應否陪同長輩就醫的問題,作者指,若老人家的病況比較複雜或控制得不好,又或有認知功能退化,就需要有人陪同(最好是同住者或是了解長輩生活的照顧者),陪同就醫的目的在於,把老人家目前生活與身體狀況跟醫生回報,同時也能了解目前的治療目標、用藥及治療效果。
當父母罹患比較難纏的病症時,到底要坦言相告還是隱瞞?作者的看法是,老人家只要沒有失智,腦筋還不糊塗,還是該讓他知道病情,畢竟本人才有權做自己的醫療決定。若家屬真的跟醫生聯手起來瞞住老人家,一旦病情改善有限時,老人家也會懷疑是否治療不力,萬一最後本人發現真實病況,經常是打擊更大,所以還不如一開始就誠實告知。
針對聘請看護代勞照顧父母的問題,作者強調,家屬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看護是來分攤子女的照顧工作,而不是代替子女盡孝,作為子女,該給老人家的關懷仍然不可少,且尤應注意與外僱看護之間的溝通事宜。僱主要更有耐心,交辦事項要夠清楚,除了用講的,最好能夠親自示範給看護看,而有些事適宜親力親為或反覆確認,也要恩威並施、溫和尊重,讓看護有休假或喘息的時間。
“我們總有種錯覺,以為自己跟父母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相聚、可以一起創造回憶,但其實時間一直不斷在倒數。而我們每天忙於工作、忙於養育子女,有時候,可能根本就忘了要多關心老人家。很多人甚至沒有意識到父母已經逐漸老去,可能印象還停留在父母身強體壯的年代,他們有力氣吃飯、有力氣生活、有力氣愛孩子和罵孩子,但事實上,他們的身心狀態,其實都已經逐漸在轉變。我希望我這本書不只是一本保健書,更是一個溫暖的提醒,提醒為人子女的我們,愛要及時、關心要及時。”
誠如書內所言,生老病死,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生命定律,但至少可以盡我們所能,讓“生”能充實快樂、“老”能從容優雅,並將“病”可能帶來的干擾與苦惱降至最低。老化的個體差異極大,本書僅提供大方向的保健及照顧資訊供參考。
總結全書的顧爸媽重點是要顧及老人家的身體與心理的需求,活得快樂最重要,若只是小病小痛,年紀已經很大,就毋須特別限制老人家做什麼、吃什麼;如果老人家不那麼健康,要注意的事項雖然比較多,但考量的面向不能只是治病,還要顧全其生活品質與個人感受。如今社會上時有發生長者久病厭世的不幸事件,但願每位長者都能活得自在快樂,享受歲月靜好的康樂晚年。
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