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孤單與孤獨
小男孩諾伊和爸爸獨自住在海邊的小屋。爸爸在漁船上工作,到天黑才回家。小諾伊和家裡的六隻貓咪一起生活,暴風雨來臨之後,諾伊在沙灘上,遇到一條擱淺的小鯨魚……
這是《那天來的鯨魚》,班傑 · 戴維斯的經典之作,它因為充滿異境感而迷人。
今天再讀,看到了不同層次的孤獨。
或許是因為父親長時間在漁船上工作,諾伊時常一個人,他一個人玩、一個人照顧着六隻貓咪,一個人在暴風雨後巡視沙灘。後來諾伊一個人把鯨魚救回家裡的浴缸,滔滔不絕地跟鯨魚說個不停。
家裡偷養了一條鯨魚,諾伊擔心爸爸發現了會生氣。“諾伊的爸爸沒有生氣,他一直都太忙了,才沒有注意到諾伊很孤單。”這個孤單的小孩,和另外一個對象締結關係。如果回應到讀者的現實世界,可能是任何父母會引以為敵的事物。但在這裡,諾伊爸爸理解了孩子情感上的孤獨,並和他一起,在黑暗之中,帶着小鯨魚回到大海。第二個層次的孤獨,是當孩子要道別父母所不知道的事物——那個他曾經嚮往的情感。全幅跨頁的黑暗海洋,是孩子的心,“但實在很難和鯨魚說再見……他很高興有爸爸陪着他”。穿着黃色雨衣的父子,是這張畫最溫暖的光。
孩子的生活非常“熱鬧”,在諾伊和爸爸生活的木屋,有着各種生活的溫度:咕咕鐘、掛畫、木製玩具、添柴火的烤箱暖爐與廚具。貓咪窩在地氈上,旁邊就是個黑膠唱機。就算是一個人,也是非常充實。但孤單的感覺到底是什麼?該如何感知?有多少種層次?大部分我們都分析不了。這本“只有爸爸”的繪本卻能為之定義。
蝴蝶頁,是水下鯨魚在遷徙,牠們或許正以我們所不知道的聲音溝通。而諾伊的爸爸,帶着他在崖岸上,望着這一切。
(孩子是什麼呢? · 四)
川井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