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中生有
閱讀二○二四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韓江那本結合自傳及實驗性質的《白》時,腦海閃過另外幾位作家及一些關聯詞——輕盈的結構、記憶的深挖、早夭的姊姊、死亡的深思。
薄薄的一本《白》,收錄了韓江翻檢成長中與“白”相關的記憶。絮語般的六十餘則短文,以各種白的意象散落在三部結構︰我、那女人、所有白 。其體量上的輕盈,不好理解的抽象結構,讓我聯想到意大利作家伊塔羅 · 卡爾維諾的經典之作《看不見的城市》。都是詩化的小說,同樣有一份輕盈的文學審美, 而“輕盈”之外顯與內涵,在於因“輕”而來的 “盈”。
《白》也讓我想到二○二二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法國作家安妮 · 埃爾諾,她的作品全都朝自身經歷開刀。深挖記憶的書寫,成書前再進行刪減、刪減,所以她的書大都是薄薄的,剩下的都是她覺得必要的字句。然而,比起安妮 · 埃爾諾對久遠記憶及當中細節的深信不疑,《白》裡面那些碎片化的模糊記憶,更貼合“記憶”之於我的個人體會。
初次知道加拿大法語作家奈莉 · 阿坎這名字,緣於二○二四年澳門藝術節期間,觀看紅外線劇團演出的《都市女子心靈圖鑑》。編導從奈莉 · 阿坎的多部著作(可惜尚未有中文譯本)出發,選取了她在小說中多次提及的主題或困擾,以她的文本拼貼而成該齣作品。舞台上極大量飛閃而過、難以完全完整讀到的中文字幕,全是小說裡的句子。那是一次極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對當中不少文句的調子都有感覺,我嘗試用力記下一些句子,最後只記下一句“頭髮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意識到它生長在屍體上”。而那僅是奈莉 · 阿坎對死亡的深思到近乎一種着迷的其中一句。與韓江一樣,她都有一個早夭的姊姊。兩位姊姊的靈魂,都住在兩位作家的句子上。
亞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