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異讀
朋友自山西回澳,暢談遊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運城解州關帝廟的樂趣。不過,他將解州讀為jie zhōu,我說“解”字按姓氏和地名讀法應讀xiè。未幾查看百度,卻發現解州當地人會將“解”字讀成hài,讓我又一次見識了地名異讀。
外地人將解州讀為xiè zhōu,央視主持人也是這麼讀的。解州人認為,河東百姓自古以來就將解州讀為hài zhōu,已經成為一種牢固的文化基因,孔子不是也說要“名從主人”嗎?一些地名、語言專家也認為,將解州的“解”字定音為hài是對關公文化的傳承,是符合運城實際、合情合理的。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加上古漢語的博大精深,出現了很多地名異讀的現象。這當中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甚至是仍然不知所以然的。我們或可將之分為三類:於古有據類、文白異讀類、當地方言類。
由於語言的演變,對於同一個漢字,不同朝代就出現了不同的讀音,而地名和人名都是專有名詞,尤其是重要的地名和人名,一般適用“名從主人”的原則。很多的地名、人名是古音讀法,例如廣東的番禺,只有在表示番禺這個地名的時候,“番”才讀作pān,也就是說這些地名基本都是古時候的讀法,和現在的讀音並不一樣。
我對初遇地名異讀的趣事記憶猶新。多年前一位澳門醫生告訴我,他的老家是山東樂陵,特別鄭重地提醒我,正確的讀音是“lào líng”。樂陵城是樂毅攻齊所築的駐軍城池。李大釗老家河北省樂亭縣的“樂”也讀作“lào”。
人名、地名的讀音問題非常複雜,既牽涉方言和普通話的關係,也有歷史與現實的原因,更有習非成是的問題,恐非一個“名從主人”的原則就可全然解決,要多些留心才是。
石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