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知館恐龍會客室今啟用
展出赤洲恐龍化石及專家清修化石過程
【香港中通社十九日電】香港早前首次發現恐龍化石,並完成挖掘工作。尖沙咀文物探知館二十日起將設立“恐龍會客室”,除向公眾展示挖掘出的恐龍化石樣本,並可以觀察專家清修化石的工作過程。
在十九日傳媒導賞中,記者見到“恐龍會客室”設有“展示區”和“清修區”。“清修區”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專家及工作人員清修恐龍化石的空間,公眾可從“展示區”近距離觀看清修含有恐龍骨骼化石的工作。
“展示區”則展出在赤洲出土的恐龍化石,及在香港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樣本;如侏羅紀時期的菊石化石、泥盆紀時期的水生動物介形蟲化石等,並配以圖文資料,讓公眾了解恐龍及化石的資訊。
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介紹,“恐龍會客室”建築費約三百萬港元,室內環境對溫度、濕度和照明亮度都有特定要求。由於清修化石時會產生很多粉塵和石屑,也有一定聲音,因此將“清修區”和“展示區”完全分隔,並在清修區內,安裝吸收空氣粉塵和過濾系統等。
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的地點位於東北水域赤洲,古蹟辦三月接獲漁護署通知後,與內地專家確認,並攜手於十月下旬展開發掘工作,發掘約三十塊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當中所含的恐龍化石實際數量須待清修工作完成後才能確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基於三點,初步推斷該化石為白堊紀時期、大型年長恐龍的骨骼遺存。首先,赤洲沉積岩地層年齡為白堊紀;化石樣本切片在顯微鏡下呈現典型密集的骨組織“哈弗氏系統”,有新舊交替現象,代表骨頭主人很可能是已成年或偏老年的動物個體;另外,初步清修的骨骼化石長約五十公分,在白堊紀時期,陸上大型哺乳類動物尚未出現,如此碩大的骨頭應當屬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