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歷與學養
有一天跟研究生的團隊開會,會前聽到兩個剛在外面參與會議回來的研究助理在討論和分享論文發表的經歷。見A和B一臉疑惑且帶點委屈地說:“研討會中有一位X教授好像有點奇怪,有些囂張,只要X教授所到的會場,無論是主會場報告或是分會場的報告,都會令報告者難堪。真是不很明白……”經過助理們的描述,筆者大抵也猜到是誰了,而且筆者也見識過這位教授的“本領”,無論是得理或是不得理,X教授也不饒人呢!
筆者很慨嘆這一類的行為。顯然,助理們對於高學歷的X教授有一種“合理”的學養上的期望,但現實的落差太大了,自然也沒法接受。筆者指出,學歷和學養沒有必然的關係。簡單來說,就算沒有頂尖的學歷,但是個人修養、智慧和品格也都可以是很優秀的。筆者一方面安撫助理們,這是很個別的例子,千萬別一概而論;另一方面也特別叮嚀助理們,在獲取更高學歷的同時,還要培養起相應的學養,這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和人民服務呢!
然而,在講求效率和成果的學術界或是在現今的社會期望裡,學術的修養和德行雖被社會認定是重要的,但也常在過程之中被忽略,甚或被認為會“拖”成果的“後腳”,被界定為老一派的想法了。所以,隨着大學教育普及化或是文憑主義的抬頭,社會上也出現越來越多高學歷的專業人士和學術人員,但跟他們是否為公共知識分子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前者所指之學術人更關注的是知識的研發、發表和出版,而後者作為公共知識分子,更關心其知識如何在社會上產生影響,更關注社會及對人的關愛。事實上,兩者或不應該存有太大的區別,但當現實世界裡只片面重視工具性的生產和效率的追求,也只能培養起“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學術人了!
說到底,無論高學歷之人或學術人是否以知識分子自居,也不能將其踐踏他人尊嚴之舉合理化。如果是這樣,高年級的孩子霸凌低年級的學生豈不是很自然嗎?連這個原則都不懂,做甚麼學問呢?知識的力量應該用來促進理解與尊重,而不是用來壓迫或貶低他人。學術界和教育體系本應是啟發智慧、培養品格的場所,而不是權力和優越感的溫床。學術人員應該明白,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僅要追求學術上的成就,還要具備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因此,當我們談論學歷和學養時,也必須關注其背後的倫理問題。高學歷並不意味着擁有更高的道德標準,某些人反而可能因為擁有知識上的優勢而產生優越感。這種情況下,是更需要反思與自省的,以避免成為知識的奴隸,淪為對他人尊嚴的侵犯者。
筆者在想,學歷或會因市場變化而貶值,但若連學養也在貶值的話,就應該是教育最失敗的地方了!我們是時候思考,教育在做甚麼了!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