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6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情感美育: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和諧的關鍵
談學歷與學養
懷念吾師黃紹倫教授
新時代歷史課程的轉型與昇華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12月16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情感美育: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和諧的關鍵

麥雁鈴 覃 靜 方惠萍


    情感美育: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和諧的關鍵

    近日內地多起隨機傷人事件,再次引發大眾對現代人心理健康的關注。保障人民身心健康處於國家優先發展的策略位置,“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從頂層政策方向

    包括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建設

    健康環境等,到基層行動策略如認識心理

    及精神健康、情緒識別及管理、情感

    教育等,都是引領國家及特區共同

    邁進人民身心健康、國家社會

    興盛的新方向。

    事實上,本澳青年的精神健康已亮起警號。十月份由港澳心理衛生會與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公佈的“澳門精神健康調查二〇二四”,調查顯示一千五百名受訪者中,存在憂鬱症和焦慮症中至高度的風險分別達到百分之二十七和百分之十九。值得注意的是,十八至二十四歲青年群組憂鬱症比三十四歲以上受訪者高出百分之十九,焦慮方面則高出約一成。

    此外,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聖若瑟大學澳門社會發展觀察中心去年公佈的“澳門中學生精神健康現況調查”,在一千六百五十五名受訪者中,超過一成表示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時間都有焦慮的狀況;而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大部分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為“一般”。同時,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針對約一千名育有三至十二歲孩子的家長進行調查,發現近兩成的家長自評焦慮及抑鬱情緒指數介乎中度至重度,顯示家長的情緒健康亦有潛在問題。

    在科技飛速發展、人口老化、人類生活方式發生剛性改變的背景下,心理及精神健康成為每個個體、社會、國家、區域及全球的挑戰。特區政府於二〇〇四年啟動了“澳門健康城市”項目,並在迎來二十周年之際發佈《健康澳門藍圖》,冀望以“居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結合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的資源,將健康元素融入所有公共政策當中,並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大健康產業的規劃發展。當中,教育作為壓艙石、作為基層行動策略,是滲透度最高的路徑。

    在此背景下,情感教育變得尤為重要。情感教育旨在提高個人情感識別、理解、表達和管理能力,以及人際關係技巧。這不僅限於學校課堂,還應融入家庭教育及社區活動中,幫助個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研究顯示,情感教育能有效減少焦慮和抑鬱的情況。當人們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並以健康的方式表達時,他們的心理韌性會明顯增強,從而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此外,情感教育還能顯著提升社交技能。學習如何理解和回應他人的情感可以增強同理心,這對於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至關重要。相關報告指出,情感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在學校中更好地與同儕相處,還能為他們未來的職場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亦有研究顯示,情感與學習之間存在密切聯繫,當學生能夠有效管理情感時,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專注力會顯著提高,進而改善學業成績。

    情感教育在很多地區包括新加坡、日本、香港、台灣等已受到廣泛重視。有學者甚至提出將情感教育列為大學必修學分。要推動情感教育,就要有適當且匹配的手段。筆者認為,利用藝術教育推動情感教育,或將兩者結合,是具前瞻性且創新性的做法。藝術是一種自然的情感表達形式,也是對美感的培養。“情感美育”係將情感教育融入藝術活動(如音樂創作、戲劇演出或繪畫),幫助個人提升“美感”,看見自己的美、挖掘不同角度的美,進而自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深刻地理解和管理情緒。許多研究表明,藝術教育中的情感表達過程具有療癒功能,可以減輕壓力與焦慮,幫助維持心理健康。

    筆者認為,“情感美育”融合情感教育和藝術教育,在教學上拓展課堂形式,實現個性化和創意化的教育目標。更重要的是,“情感美育”有機結合廿一世紀素質能力的培養,將在當今社會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期望家庭、學校和社區能共同努力,加強情感美育的推廣,以培養具備高情感智力的未來公民。通過情感與藝術教育,我們能夠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理解和支持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滿足。

    澳門教育發展研究學會

    麥雁鈴  覃    靜  方惠萍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