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一九七八年八月簽訂,十月便在內地多個城市舉行首屆“日本電影周”,放映了《追捕》、《望鄉》及《狐狸的故事》等影片,掀起了日本電影風潮,影響了內地一代民眾,當時的《人民日報》更發表專文讚揚日本電影的精湛藝術。
由高倉健主演的《追捕》,後來被吳宇森重拍;《望鄉》則在現今影迷中較少人認識。今年剛好是上映四十周年的日子,值得紀念重溫。影片改編自山崎朋子的自傳故事,故事設在上世紀初的戰亂時代,她六歲喪父,母親為了生活而改嫁伯父,朋子亦被賣去南洋,十四歲開始當娼妓。
戰亂時代、父母支配、家庭主宰,一切身不由己。一個平凡少女,竟因時代與家庭因素被賣去做妓女,藉以寫出人的脆弱,無法自主命運。在長年歲月中,尊嚴、肉體、愛情、自由等通通被剝削,在這樣的時代裡,究竟人存在的意義是甚麼?
一生出賣肉體,外人如何看待?時代轉變,她也老了,回到日本後,被家人遺棄、被鄰居歧視,孤獨終老。人生悲劇正在於此,被人控制的命運,換來的是被唾棄的晚年,無人理解,無人同情。她一生的遭遇,反戰、反封建社會、反父權主義,充滿力量。
影片結尾,日本史女研究員走到南洋的日本人墓地,發現當年做娼妓的墓碑,全部背向祖國。這一編排,匯聚生死、命運與人性,非常震撼。
上世紀三十至七十年代,一位又一位日本電影大師,一齣又一齣經典日本片,足與歐美分庭抗禮。於一九七四年公映的《望鄉》,榮獲當年《日本旬報》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獎項,更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終敗給黑澤明的《德蘇烏札拉》,田中絹代更獲得柏林影展影后,威震一時。
高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