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九世紀末的中國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看到一個早期中國的影像藏品展覽——“回望”,是“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及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辦的弘揚中華文化系列活動之一。
提到在中國早期的攝影照片,不能不提一批一八四四年攝於澳門及廣州的風景及人物。該批照片共有三十多幀,現存於法國攝影博物館,是法國人埃及爾採用達蓋爾銀版法所攝。當時他隨法國使團來華,主要工作是拍攝簽訂《黃埔條約》。
在香港的展覽中,展出的是甚少見到的澳門南灣景象,在相片正中呈現的是位於今天的加思欄炮台的方濟各修院教堂,其前方的大梯級非常顯眼,而左側是當時的加思欄炮台,海灣上停泊着不少漁船。由於當時的攝影技術,照片的影像是左右反轉的。
達蓋爾銀版攝影法於一八三九年發明,是利用水銀蒸汽對曝光的銀鹽塗面進行顯影作用的方法。這種攝影方法的曝光時間約為三十分鐘,可以用來拍攝肖像照片。
由於影像是記錄在銀版上,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影像會由正像變成負像(即是光的部分會變成暗,而暗的部分反而變成光),但照片逼真而且富立體感。
南灣照片的原件不大,約六至七公分寬的橢圓形,除了有邊框,還鑲有玻璃(或膠片)保護。展覽除了展出該照片原件,在背景牆上有照片的放大投影,使觀眾能更容易觀看影像,該影像也成為整個展覽的開端。
早期的攝影技術來到中國,正是清朝的國力走向衰敗的時期,西方列強藉着船堅炮利,透過不同的戰事,迫使清政府簽下多項不平等條約。展覽的第一部分,就呈現了不少當時的歷史情況,其中一八五七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沒有組織有效的軍事防禦,也沒有進行有效的軍事進攻,最後導致廣州失守,而照片所示乃一八五八年英軍將抓獲的葉名琛送至印度軟禁的狀況。
北京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劫掠焚燬後的樣貌(見圖),展覽中亦展出六幅照片。(西洋樓大水法的四座銅獸首原件,包括牛、虎、猴及豬,現時在澳門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展出。)
清政府後來雖然實施洋務運動,但無法挽救腐敗的局面,最終被辛亥革命推翻。
照片展除了展出上述的歷史資料,也有關於當時中國各地的風光,其中包括由黎芳拍攝的媽閣廟與大三巴牌坊;還有當年民眾的生活和早期攝影術發展,對於年輕的觀眾,早期的立體照片可能是一個吸引點。
該展覽展至明年二月,有興趣的讀者切勿錯過。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田中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