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的培養
筆者經常與家長分享這樣一個理念:世界上並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教養方法,亦不存在一套適用於所有家庭的萬能教養模板。不過,儘管家庭教育的模式各異,無法簡單複製和貼上,但目標卻是相同的,就是期望孩子能夠在未來獨立生活,成為既有責任感、有能力,又懂得如何尋找幸福的人。
個別化的教育
家庭教育與正規教育的最大區別在於個別化。因為世上沒有誰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沒有誰比父母更深愛孩子,也沒有誰比父母更能直接地影響孩子。這種親子間的獨特關係,正是家庭教育最為珍貴之處。而當我們深入探討如何在家庭環境中培育孩子的優良品質時,科學研究成果就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經典之棉花糖實驗,為我們揭示了自我控制力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實驗結果揭示了孩子在童年時期展現出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時,他們更有可能在學習上取得優異成績,具備更強的心理適應力、更強的自尊心與更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後,他們的整體幸福感也更高。研究表明,自控力強的孩子更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培養自控力的黃金時期
簡單來說,自控力是指個體能夠控制自身的衝動、感情、慾望,以及在面對各種誘惑時進行約束的能力。但家長們需要知道,自控力並非孩子與生俱來的本領。對於四歲以下的兒童,他們往往難以展現出良好的自控力,而且個體間的差異也相當顯著。然而,到了五歲左右,孩子們開始能夠初步表現出延遲滿足的自控力,而在八至十三歲這個階段,他們的自控力發展就更成熟。因此,家長們應當把握這段關鍵期,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及培養孩子,逐步提升自控力。
自我控制過程需要消耗大量心理資源,而這些資源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一旦消耗過度,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過來,就如運動後肌肉出現疲勞,需要休息才能復原。比如,我們希望孩子在學校認真上課、回家努力溫習、完成課業之後主動練習鋼琴、晚飯後主動參與家務工作等。然而,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這種理想真的那麼容易實現嗎?
答案顯然不是。如果我們將心理資源比喻為一個“大餅”,當學習領域佔用了大部分資源時,其他領域可分配到的資源比例自然會減少。反之,如果某項課外活動佔了大量資源,那麼學習領域可分配的資源也會相應減少。一旦心理資源過度損耗,就會出現資源不足的情況。這時,即使孩子有意願想去做更多的事情,也難以執行和堅持,繼而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
心理資源的有效管理
接下來,筆者將通過“開源節流”的策略,從四個生活實例出發,分享如何有效管理心理資源,進而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1. 遠離消耗自控力的因子
以孩子溫習為例,我們盡量為孩子提供一個固定的學習環境,確保他們能夠在安靜、整潔的桌椅進行學習任務。在孩子的學習環境中,只放置與當前學習任務相關的物品,並減少視線範圍內的干擾因素,如玩具或過多的文具。這樣的環境將有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避免因干擾而導致的自控力消耗。當孩子執行學習任務時,任何的干擾因子(包括家人和寵物)都可能會分散或轉移他的注意力,使得孩子需要花費更多心理資源來維持其在學習上的專注。
2. 制訂合理的執行計劃
孩子們上、下課的時間大致相同,為甚麼優秀的學生在參加課餘活動後,仍有充足的時間溫習呢?關鍵在於他們制訂了合理而周全的規劃。對於幼稚園及小學生而言,由於他們缺乏相應的訓練和習慣,容易陷入無序的狀態,如一會兒想起要帶直間尺就去找,一會兒又想起有數學功課就去做,這樣不僅消耗了大量心理資源和時間,而且學習效果不佳,難以獲得正向的回饋和滿足感。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變得懶散和拖延。
因此,當孩子面對日常的學習時,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評估各科的學習現狀,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並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將最重要的或最難的學習任務放在精力較佳的時段內進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專注於當前的任務,先完成一件事情,然後再去做另一件。當孩子完成一項自發的任務時,家長需及時表揚他的努力和成果,調動他的積極情緒和自信心。這樣可以有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模式。
3. 充分休息補給作儲備
除了日常生活早睡早起習慣,確保孩子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需要適當的休息。由於學習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如果孩子在過度疲倦下學習,效果欠佳之餘還會影響身體健康。當孩子此情況出現,應及時讓他們停下來休息一會。雖然孩子的專注力尚不穩定,個體的差異也較大,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提升,三歲孩子可以連續集中注意約三至五分鐘,四歲孩子可以連續集中注意約十分鐘,而五到六歲孩子則可達到約十五分鐘。進入小學階段後,孩子的專注力會再進一步提升,能夠連續集中約二十分鐘。為了在學習上取得高效能,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這些專注時段。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有一個“蕃茄鬧鐘”工作方法經常被運用,它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由於每個人的專注力都有限,因此可以利用“蕃茄鬧鐘”將每一次工作時間設定為二十五分鐘,然後休息五分鐘。在休息時間內,可以飲水、吃東西、聽音樂、動一動身體等。之後,再進入下一個工作周期。記住,四個“蕃茄”一組,完成一組工作後,要進行一個大休息,時間至少十五分鐘。有見及此,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注意力的時長,以“小蕃茄鬧鐘”的模式為孩子制訂時間分配計劃,並在專注學習後安排適當的放鬆活動,這樣能有助孩子身心狀況得到充分的補充和恢復。
合理的生活規劃對於培養孩子梳理生活、平衡學習與娛樂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規劃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自主感和掌控感。當孩子認為自己能夠主動掌控生活時,他們的自控力才會增強,專注力也會提升,同時延遲滿足的時間也會更長。
4. 用良好習慣替代自控力
據統計,人類每日有百分之四十的行為屬習慣性動作。因此,若能將孩子的學習任務轉化為良好的習慣,便可大幅減少所需花費的精力,使任務執行更為順暢,從而節省了用於自控的心理資源。從科學角度解釋,當習慣形成後,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會形成一條通道,這條通道會隨着習慣的持久而變寬,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速度也隨之加快,使得執行任務時需要投入的心理資源減少。由此可見,良好習慣的形成不僅有助於事情的持續執行,更能在過程中有效地節省心理資源。
培養習慣的三部曲
接下來,筆者將分享培養良好習慣的三部曲。第一步驟:觸發大腦神經系統,目的是使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第二步驟:讓大腦形成慣性思維;第三步驟:完成任務後得到獎勵。以培養閱讀習慣為例:每晚睡前,父母關掉客廳燈,孩子便去洗手間進行牙齒清潔,其後父母會為他講述繪本故事。在這個例子中,關燈便是第一步,這一刺激暗示着睡覺的時間已到,從而觸發大腦進入第二步行為模式,孩子執行牙齒清潔的任務。隨後進入第三步行為,孩子獲得的獎勵是聆聽繪本故事。每次孩子得到獎勵時,都會産生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一行為得到正強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耐心栽培的教養模式
在探索家庭教育的道路上,筆者深感教養孩子的過程是一種細膩而漫長的耕耘,其中自控力的培養尤為關鍵。自控力不僅是孩子未來學業、事業成功的基石,更是他們塑造健全人格、實現自我管理的重要品質。
面對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自控力這一挑戰,筆者建議家長採用“琢玉成器”的智慧,即通過持續、穩定、適度、引導和訓練,幫助孩子逐步養成自律的習慣。這個過程必須是循序漸進的,因為過猶不及,急於求成反而可能導致孩子的出現抵觸情緒或效果適得其反。
在此過程中,家長也需要時刻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態。當感到疲憊或壓力過大時,需要給予自我照顧,適時地讓自己休息和放鬆,比如通過正念、運動、閱讀等方式釋放壓力,保持心態平衡。只有家長保持良好心態,才能為家庭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支持。最後,祝願每一位家長在家庭教育路上,充滿智慧與耐心,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澳門兒童及家庭
教育協會理事長
黃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