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聞激電 旁矚奔星
這兩句驚心動魄的詩,是我在《洛陽伽藍記》裡讀到的。書的作者是楊衒之,詩的作者是邢子才。在《洛陽伽藍記》卷三之景明寺一章,描述完此寺庭園之美:“青台紫閣,浮道相通。雖外有四時,而內無寒暑。房簷之外,皆是山池。松竹蘭芷,垂列堦墀,含風團露,流香吐馥。”就提到“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層浮圖一所,去地百仞。”太后即胡太后,此時她的權勢正如日中天。
楊衒之補充道:是以邢子才碑文云“俯聞激電,旁矚奔星”,是也。辭賦家邢子才、詩人溫子昇,與《魏書》的作者魏收並稱“北地三才子”,名揚南北朝,此時楊衒之僅僅是一個低微官員“撫軍府司馬”,發願寫《洛陽伽藍記》,誓要將消失在大歷史中的故都在自己的文字中復活。他做到了。
這個月為着要寫一篇關於《洛陽伽藍記》的文學意義的論文,我讀了大量北魏文學與歷史書,除了《洛陽伽藍記》之偉大,收穫最多的,竟是南北朝史之血腥。而當中最多變數、最荒誕不經的,莫過於北魏皇室之更替迅速無常。
究其原因,我發現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制度,也許是一切悲劇的由頭:“子貴母死”。維基百科說:這是指北魏時凡生下被立為皇儲的皇子的女性,不論地位,一律賜死的後宮制度。
此制度原本是為了以避免及防止皇帝生母任用外戚專權,但後來卻被未有生子的后妃利用來消除潛在勢力,藉以控制儲君,待儲君登位後自以皇太后身份專權之用。上述胡太后,還有之前的馮太后,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天意的角度看,設立這個極端違反人倫的惡法,可能是一個詛咒,北魏國皇帝皆短命,幾乎都死於二、三十歲的青壯年。後來河陰之變,邊鎮豪強爾朱榮一族更屠殺宗室高官、沉胡太后與幼皇於黃河。從心理學來說,從小被殘酷剝奪母愛,立嗣後又被殺妻,實際上也造就了列位皇帝的性格弱點,能不變態短命嗎?
追溯孝文帝之前,還有拓拔燾的國史之案,無常的皇帝因一點異見就把重臣誅九族,如此的事情幾乎年年發生。這個血跡斑斑的蠻族實在不值得痛惜,無論他們讀了多少聖賢書、誦了多少遍佛經——洛陽城雖然建了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寺廟,終究改變不了殺戮爭權之毒心,這點,楊衒之也不得不承認吧。
我寫論文的另一本參考書、漢學家史蒂芬 · 歐文(宇文所安)的《追憶》裡指出:“自然變化的節奏同正義公理沒有關係,如果我們想要重寫道德史,使它同自然的機械運轉節奏協調一致——譬如,首先指出,王朝的覆滅應該歸罪於統治者的罪孽,其次,在王朝的輪轉中,後世的統治者非得繼續作惡犯罪不可——那麼,道德史會被更符合事情發展程序的自然必然性所吞併。”
那麼,洛陽城、北魏國,不得不也將成為廢墟,長滿苜蓿草。既然你們曾有“旁矚奔星”的輝煌,接下來就要“俯聞激電”的天譴。
廖偉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