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作家”之謂
香港文學館正在舉辦“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為期一年,還有機會過海往觀。不過,有關新聞披露的二十多位列展作家,堪稱一份寬泛和籠統的名單。其間還可區分,第一類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成名的作家,如許地山、蕭紅、葉靈鳳等;第二類是四十年代末尚未涉足文學的報人,如金庸、梁羽生、羅孚等;第三類則是五十年代初赴港的文人,如徐訏、曹聚仁、張愛玲等,而最初被稱為“南來作家”的正是這一類。
“南來作家”之謂,原本出自特定的時空環境。一九五○年前後,隨着內地地區解放,不僅前朝軍政官員大部逃離,不少實業家、金融家遁往境外。一些敏感的文人也將香港作為避風港,徐訏、曹聚仁和張愛玲便是表表者。
當年面臨社會變革,這三位確實有各自的尷尬和無奈。徐訏早在一九三七年以小說《鬼戀》蜚聲文壇,抗戰時創作的長篇小說《風蕭蕭》暢銷大後方,但這類作品不符合新政府倡導的工農兵文學,只得拋下妻女赴港,旋被內地目為“反動文人”。曹聚仁曾任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特派員,也應蔣經國邀請當過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的《正氣日報》經理兼主筆,抗戰勝利後又任軍方的《前線日報》總編輯,或因這些因素或是年齡所限,上海解放後未進華東新聞學校學習以獲工作機會,也不得不孤身南下,在港賣文謀生養家。張愛玲原想追隨時代進步,但獲邀出席上海市第一屆文學藝術大會時,自覺一身旗袍與其他參會者的列寧裝和人民裝格格不入,深恐習慣的生活方式難以維持,以去香港大學復讀之由申請離滬。同期作出與他們同樣選擇的大有人在,如和張愛玲齊名的上海女作家潘柳黛。若加上從其他城市赴港和知名度不高者,所謂的“南來作家”就更多了。
在那個改朝換代的歷史關頭,報人、作家和文人依照各自的信仰、立場及喜好,有大批積極北上的,也有不少悽惶南下的,都是正常的人生選擇。
那以後,張愛玲離港赴美,終老異邦,而文學成就隨着作品熱銷得到公允的評價。曹聚仁出於新聞敏感,熱心參與大陸力求與台灣和平統一的聯絡工作,病逝澳門後獲追諡“愛國人士”。徐訏生前雖被劃入另類,但在二○○八年底冥誕百年時,由上海魯迅紀念館舉行座談會,並發行魯迅書贈他的兩幅墨寶複製品,但為外界罕知而未引起注意。
“南來作家”這個群體,不論泛指還是特指,範圍或大或小,都以持續不懈的努力,經年累月地澆灌着文學之花,給當地市民提供了大量多樣化作品,使得香港除了樓市、股票和外匯,還有培植人文素養並激發想像的精神食糧,讓她終於擺脫“文化沙漠”的陳舊形象。所以,無論“南來作家”當初的動機、理念為何,從個人到群體,都是值得緬懷和研究的。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