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佛教慈善會:提素質樹形象
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今日舉行七場分論壇。澳門佛教慈善會會長寬靜法師在“公益與慈善——佛教的社會責任”分論壇上發言表示,兩岸四地佛教界應積極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樹立良好的慈善形象。寬靜表示,隨着慈善公益與社會服務持續宣傳,全社會的慈善意識普遍得到增強,慈善行為日益興盛,工作穩步推進。中國佛教界紛紛回應和參與慈善公益與社會服務活動,體現在政府主導下,社會多元治理的新局面。
佛教慈善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佛教以慈善事業為切入點深度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積累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社會實踐經驗,是中國社會慈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反之,佛教信徒也通過深度參與社會慈善實踐服務等入世工作,達到自我修行、證得本心的雙重效果,對中國佛教的整體修行實踐體系和理論思想創新產生重要影響。
淨化心靈撫情緒
佛教慈善作為佛教徒清淨思想與行為的表現手段,包含物質和精神等多方面的內涵,在給予需要幫助者扶貧濟困、醫療、災情、教育等物質層面幫助的同時,在精神層面起到導疏解結、淨化心靈、安撫情緒等重要作用,體現中國佛教在思想與實踐上的積極入世,服務社會的精神與態度。
寬靜表示,中國佛教與慈善有着較深淵源,佛教教義所蘊含的慈悲為懷、普渡眾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布施、報恩、福田等慈善思想,充斥於各種佛教經典與注疏,體現佛陀創教的慈悲本懷,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慈善概念及儒家思想等樂善好施的文化思想,有機交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佛教通過組織形式,適應新的歷史要求和時代使命,在社會救助、社會公益及慈善事業等方面,發揮強大作用。新時代,中國佛教慈善思想必須與時俱進,增加新的時代內涵,兩岸四地佛教界應積極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樹立良好的慈善形象,確保專業化的服務質量,加強佛教慈善組織的內部制度建設,使慈善活動開展有規可依。
共建專業化團隊
同時,建立專業化的慈善服務團隊,聘用專業化的人才和機構開展管理,推進慈善事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個體寺院也要繼續加強與政府及其他寺院的深度合作,增強自身的慈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新時代,中國佛教從慈善做起,必將以身作則,發揮更大的社會擔當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