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
在越南街頭,常常可見一些流動小販,挑起放滿各式食物的扁擔,或盛載餐具與食材的籃子,沿路叫賣,與剛放學的小孩、下班的上班族,甚至退休後在公園散步的阿公阿婆們,不期而遇,勾起他們的“口癮”。
放假期間,我和Q在越南也叫了一回“外賣”,讓小販阿姨到我們家門前,給我們製作順化傳統的水晶餃。阿姨放下塑膠籃,取出一個大盆子、幾個碗、幾隻叉子,手腳麻利地開始製作一份份水晶餃。以木薯粉製成的半透明餃子皮,包裹着蝦乾或綠豆泥,形成一顆顆透亮的球狀餃子;此外,她還剝開包裹着扁平狀水晶餃的香蕉葉,一塊塊薄薄的豬肉水晶餃,滑進同一個碗子。淋上魚露,一碗充滿嚼勁的冶味傳統小食便完成了。我們坐在門邊享用美食,阿姨在門外等待,不時閒聊兩句天氣。五分鐘後,我們為每碗一萬五千越南盾(約五澳門元)的水晶餃埋單,阿姨便收拾好餐具,繼續她的工作,挨家挨戶上門找生意。
回想小時候的澳門,也有不少令人難忘的街頭小食。販賣咖喱魚蛋的流動小販車,總在學校附近徘徊,記得最便宜的時候,只需一到兩元,就能帶走一串四到五顆、蘸滿咖喱汁的魚蛋。同樣在新橋區推着車仔叫賣的,還有石腐花阿姨,發泡膠碗盛載的溫熱豆腐花,淋上糖漿,香滑暖心,深得我的喜愛。至於那神出鬼沒的“鹹肉粽,裹蒸粽”,永遠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夜裡敲響銅鑼,將我擺渡入夢,我至今仍記不得是否見過這位小販,以及他謀生的“架生”。
這種流動小販,伴隨我這一輩的童年,在澳門已成歷史。遙想當年,大人們常常斥責我們,不要在路邊買這些不衛生的小食,也別在街上吃,有礙觀瞻。然而,我們這些敵不過誘惑的少年們,又有誰願意強忍着“口癮”,待回到家中,才享用變涼的食物?路邊小食,新鮮滾熱辣,當然應該在路邊吃,才別有那一番街頭風味。
古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