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拖拖拉拉
重啟孩子的學習模式
在不同的場合中,家長與筆者分享最多的親子矛盾,往往與孩子學習進度有關。例如:“孩子明明承諾放學後先完成作業和複習,再享受自由時間,但最終總是拖拖拉拉,非得多次催促,甚至等到深夜才行動。”又或:“複習時東張西望,一會兒擺弄文具,一會兒又說要上廁所。原本半小時就能完成的任務,結果卻花費好幾倍時間。”是甚麼原因導致這現象頻繁出現?試想,若孩子對某件事充滿興趣或自發想做,也會如此磨蹭嗎?
孩子拖拉的四個主因
孩子“拖拉行為”頻繁,往往針對的是他們必須做,但內心不願意進行的任務。因此,家長需要深入探究孩子不願做的原因,繼而幫助他們增強專注力,提升學習效率。在此,筆者提出四個會導致孩子拖拖拉拉的關鍵原因。
首先,物理環境的誘惑太多。當孩子的學習環境雜亂無章,書桌子上充斥着易於分散注意力的物品,例如:橡皮擦、尺子、馬克筆等,確實極易使孩子分心。更糟糕的是,若家長在孩子學習時,坐在一旁專注於手機或其他娛樂活動,試問孩子又豈能不受影響呢?
其次,孩子學習動機不足。從幼稚園到小學階段,孩子是否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家長又是否只關注學習成績,忽略了和孩子一起探索學習的樂趣和目的?正如帆船出海,唯定立明確方向後,航行時,旅程才能充滿目的和意義。
第三,孩子可能採用了不合適的學習方法。隨着年齡的增長與課程內容的深化,學習方法顯然地變得重要。倘若孩子僅依賴死記硬背,學習成效就勢必大打折扣。因此,探究並實踐有效的學習策略,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提升效率的關鍵。
最後,即時行樂的思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學習往往是需要下苦功的,其成效亦非立竿見影,需要長時間方能看到成效。相比之下,即時行樂如玩遊戲、看電視所帶來的愉悅感,更易讓孩子選擇先甜後苦,被當下的滿足所吸引,從而將學習任務推遲至限期前才執行。因此,當面對孩子不願認真學習的情況時,家長應首要探究影響孩子學習的主因,然後再對症下藥,方為上策。
重新檢視環境 增加專注
對於物理環境誘惑太多這一點,家長不僅需為孩子挑選設計簡潔的文具,更要提供一個固定的學習空間。千萬不能因方便,經常轉換學習地點,如從書房到客廳,再至餐桌,此舉會打亂孩子的學習節奏。家長可以在家中尋找一個相對寧靜的角落,設置孩子專屬的書桌,並固定為學習之用。若條件允許,書桌位置最好盡量避開客廳,以免家庭成員來來往往影響孩子的專注力。此外,書桌款式可考慮以平面為主,避免多層設計,以防孩子將玩具或飾物置於其上,從而分散學習的專注。學習時,可以引導孩子預先將所需的書本和文具放在桌面上,其他物品則移至一旁或地面。
另一方面,要減少家人的打擾。孩子專心溫習時,應避免不必要的打擾與試探,更不需要送飲食。建議讓孩子在學習前先在客廳享用茶點,其後僅帶一杯水回房。學習是孩子的責任,過度的噓寒問暖會分散其專注度。
同時,鼓勵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主動提問。家長如需與孩子交流,應選擇孩子離開書桌或整理物品之際,避免在學習過程中打擾孩子。倘若孩子自主坐下學習、閱讀,明智的家長會選擇在旁陪同孩子進行而非玩手機,共同成長並透過身教營造書香氛圍,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分析學習動機 發現意義
在孩子學習動機方面,可以通過觀察和交流兩個方法了解。倘若孩子對此話題的覺察力不深,家長的引導更顯重要,目的是讓孩子深刻理解其學習背後的意義。當學習具意義時,方能轉化為正向的內在動力。因此,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溝通橋樑,是父母進一步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關鍵。
至於改善孩子學習動機的策略,不外乎外在刺激及內在激勵兩大途徑。外在學習動機一般是指孩子的行動是受外界奬賞或避免懲罰所駕馭,學習的滿足感來自於外部認可或物質回報。此類動機下,孩子往往對學習結果產生興趣。例如:家長承諾孩子在測驗三次滿分後購買玩具,當學習目標達成後,動機隨之消退,日後便需要更強烈的刺激來維持。此外,由於自身的愉悅感與學習結果直接相連,所以孩子或會有取易不取難的想法和選擇,只為完成任務。一旦遇到失敗或挫折時,便容易放棄,從而限制了自我挑戰與成長的空間。
相比之下,內在學習動機,亦稱為內驅力,源於學習過程本身的愉悅與滿足,無需外界誘因。由心而發地學習,更能自發地探究知識,追求自我提升,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好奇心、勇於接受挑戰、學習態度積極。家長若能引導孩子在發現學習中樂趣與意義,便能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
至於獎勵的使用,筆者認為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動機,皆可以適度運用。但在採取外在動機(奬勵)時,應格外謹慎,避免將成績與奬勵直接掛鈎,而是把奬勵與孩子的努力、態度或品格結合。例如:孩子平日學習態度認真和勤奮,家長可在假期時帶孩子外出旅行,親親大自然之餘,還給予一些適量零用錢作為鼓勵,讓孩子自主支配,這樣既能增強其學習動機,又能培養金錢觀念。
培養學習方法 拒絕拖拉
第三點關乎孩子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是一項需要有目標和系統性進行的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與其讓家長和孩子苦苦摸索,不如在資深教師的指導下穩步前行。因此,在孩子入學之初,筆者便強調專注課堂的重要性,教導孩子上課時務必專心聽老師講課,因為書本回家後可細讀,但老師的講授只限於課堂時間。如此一來,孩子若能認真上課,回家後的複習將可事半功倍,這才是提升學習效能的核心。
此外,課前預習亦不容忽視。預習即是在正式上課前先翻閱書本,對將學習的內容建立初步的印象,不完全理解也沒關係,關鍵是讓孩子對主題有所認識。最後,課後的評估同樣重要,家長可透過練習、口頭表述等方式,評估孩子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同時可發現其困難點與誤區,便可針對性地作調整與輔導。
強化正面行為 制訂目標
最後一個關鍵因素在於引導孩子避開即時行樂的思維陷阱。其實,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即時行樂是人的天性。如果跟孩子說:“讀書是為了將來有更多選擇入讀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或將來有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這些說話對未成年孩子而言,目標過於遙不可及,難以激發即時的學習動力。而把快樂情緒與學習過程互相連結,或許能產生更為顯著的激勵效果。筆者常用的方式是:適時的肯定與表揚。以真誠溫暖的言語直接表達,或透過肢體語言與動作展現,讓孩子獲得即時的正面回饋,從心底感受到家長認可的喜悅。
再者,要培養孩子自覺學習,家長可從規劃入手。與孩子協商制定學習計劃,共同設立短期、中期及長期目標,打造成長型思維,明確自身的學習任務,常規地執行便會轉化成為慣性。如此一來,孩子就自然而然地遠離即時行樂的誘惑,正如培根所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
當孩子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時,就如同在人生路上牢固地扣好了第一粒扣子。父母的教育是貫穿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父母自身行為規範,就能為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面對剛讀小學的孩子,家長們萬不可操之過急。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的心願,但切勿將孩子的學習凌駕於一切之上,以免因過度追求成功而忽略了孩子的全面成長。
魯迅曾說“教育根植於愛”,而愛的傳遞,關鍵在於溝通。溝通是一門精妙的藝術,唯有透過良好且有效的溝通,方能彰顯愛的真諦。
相信父母心中有愛,結合和善與堅持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時刻站在孩子的角度考量問題,才能引導孩子掌握學習之道。最後,願家長們在面對孩子時,多獻出和善的笑容,多說幾句鼓勵的話語,多展現信任的眼神,正面積極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澳門兒童及家庭教育協會理事長
黃雪蓮